对瓦尔特本雅明的“Aura”概念及其艺术理论的当代理解
本文关键词:对瓦尔特本雅明的“Aura”概念及其艺术理论的当代理解,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瓦尔特本雅明的《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 ,主要论述了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给艺术带来一系列变革 ,使现代艺术具有不同于传统的特点、价值和接受方式
【关键词】: 本雅明 艺术理论 艺术作品 传统艺术 艺术品 复制技术 文化工业 复制品 现代艺术 本真性
【分类号】:J0
【正文快照】: Aura文 中多次出现了氛围(Aura)这一词。这是本雅明独创的艺术概念 ,用来概括传统艺术最为根本的审美特性 ,在他的艺术理论中 ,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同的翻译作品和评论文章中 ,对Aura的翻译经常不同 ,有时译作光晕 ,有时译作气息或韵味等。这种不同 ,是由于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呈;;本雅明眼中机械复制时代的文艺审美特征[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Bernard Hoffert;王昀;吴余青;;当代艺术理论和文化探讨:意识的探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年03期
3 王文章;;中国艺术学的当代建构[J];艺术百家;2011年04期
4 凌继尧;;艺术学理论的二级学科的设置[J];艺术百家;2011年04期
5 王志亮;;前卫艺术辩证法——比格尔前卫艺术理论的建构逻辑[J];美术观察;2011年06期
6 ;《中国当代艺术全集》绘画篇·油画第一卷出版[J];美术文献;2010年06期
7 ;欢迎订阅2012年《文艺研究》杂志[J];文艺研究;2011年09期
8 陈池瑜;;理论创新: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根本任务[J];艺术百家;2011年04期
9 ;《艺术学界》稿约[J];艺术学界;2011年01期
10 刘悦笛;;当代需要何种“中国性视觉理论” 以“意派论”的得失为例[J];美苑;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伟;;关于艺术理论的理论反思[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2 宋建林;;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中国化的理论贡献[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3 吴慧坚;;文学翻译的价值:以“诗意”开启原作的新旅程——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吴慧坚;;翻译的价值:原作生命旅程的新开展——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蒋继华;;审美经验的重构如何可能——论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及其当下影响[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吴加才;;本雅明理论的怀旧主题及其当下意义[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周计武;;艺术终结的美学之思[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8 李心峰;;“审美意识形态”说与新时期艺术本质研究[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马清福;;文艺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83年
10 李心峰;;新时期艺术生产论及其理论意义[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照;重拾对于故事的好奇心[N];文学报;2009年
2 王谦;严谨与激情并存的艺术理论交流[N];文艺报;2011年
3 陈永国;寓言:本雅明的废墟哲学和破坏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0年
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 连冕;在一种批评的世界观之上[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5 王柯平;从禅宗公案来审视丹托的艺术观[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朱艳萍;艺术中的人文再现[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汪军;用比较法研究中国传统艺术[N];光明日报;2009年
8 王瑞光;博采广纳 锐意创新[N];文艺报;2009年
9 何桂彦;美术批评须有自己的方法论[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彭吉象;“艺术”应尽早升格为学科门类[N];中国文化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思与诗的张力[D];浙江大学;2005年
2 陈蓓洁;艺术·真理·现代性批判[D];复旦大学;2007年
3 李云刚;非同一性与艺术:阿多诺的艺术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张文杰;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D];复旦大学;2009年
5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孙晓霞;从混沌到有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7 孙士聪;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视阈下西马意识形态批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温恕;文学生产论:从布莱希特到伊格尔顿[D];四川大学;2003年
9 徐晓庚;黑格尔关于造型艺术一般问题的考察[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10 孙利军;作为真理性内容的艺术作品[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杰;技术·艺术·感知[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京泽;技术的救赎之路[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3 刘建茂;论本雅明的文艺思想[D];郑州大学;2004年
4 杜晓娟;论本雅明的文艺批评思想[D];新疆大学;2003年
5 樊柯;本雅明艺术审美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6 李婧R,
本文编号:4780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478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