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中国艺术史上情与理、情感与程式的演进关系论略——兼及中国古代艺术的历史分期问题

发布时间:2017-07-06 11:10

  本文关键词:中国艺术史上情与理、情感与程式的演进关系论略——兼及中国古代艺术的历史分期问题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艺术 情与理 情感与程式 艺术史分期


【摘要】:中国艺术史是情与理、情感与程式的发展演进史。艺术在本质上是情感的表现,它是情感的形式与伦理教化要求的矛盾统一。同时情感的表现还受到诸多艺术程式的影响和限制,并且受社会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情与理、情感与程式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而这也使得对艺术历史的分期成为必然,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历史发展演进中的两对既对立又协调的矛盾统一体。正是此二者之矛盾运动,推动并促进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演进。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中国艺术 情与理 情感与程式 艺术史分期
【基金】:教育部基金项目:“一般艺术学视角下的清代艺术批评史研究”(13YJC760030)、“民俗艺术的传播生态研究”(13YJC760053)
【分类号】:J120.9
【正文快照】: 一一部中国古代艺术史,就是情与理、情感与程式发展演进的历史。艺术在本性上是以“情”为内核的感性存在。中国艺术向来就有重情之传统,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演进中,“情”作为艺术的内核,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中国古典艺术发展的始终,并在明清时期上升为本体性存在。中国艺术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衍发;;民国时期中国艺术史分期思想的考察与反思[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吴衍发;徐子方;;常任侠与中国早期民俗艺术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智;试论孟子的家庭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宋传东;李泽厚美学批判[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孙芳;宋词流派研究述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贾小青;;试析康德的“美的艺术”[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刘伟;试论唐代传奇小说的诗化特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张成;;晋宋至盛唐山水田园诗的思想和谐美[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蔡鲁祥;;安徽和县得胜河滨水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

8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朱志荣;董友;;西周陶器的审美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张颖;;书法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浅议[J];书画世界;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韦大文;;《黄帝内经》中“味”与气、阴阳、五行的相关性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四次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养生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宋丹;俞书伟;;设计无格,借景有因——浅谈产品中的透明性设计[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沈阳;;论“神仙思想”在汉画舞蹈身体语言上的体现[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蔡志栋;;从现代情感本体的角度看梁启超[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7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豪;中心性与开放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9 王铁华;主人的居处:“看”视域的古典园林文化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彭伟;明前韦应物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振宇;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下的传统造园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于磊;道家哲学影响下的中国绘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星;荒诞世界中的诗性语言[D];湘潭大学;2010年

4 郭辛茹;“召唤结构”视阈中的《庄子》阐释差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苏英姿;为“梦”而生—论顾城的诗歌创作[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詹雪;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和审美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敏;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连志;内丘纸马艺术的保护与传承[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瑾;论初唐诗歌的生命意识[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刘艳艳;侗族鼓楼艺术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陶思炎;;论民俗艺术学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乔志强;论梁启超“新史学”对民国时期美术史研究的影响[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4年02期

3 陈池瑜;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史研究概评(上)[J];美术观察;1999年11期

4 陶思炎;;民俗艺术研究的历史回顾[J];民族艺术;2011年02期

5 迈耶尔·夏皮罗 ,H.W.詹森 ,E.H.贡布里希 ,常宁生;欧洲艺术史的分期标准[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年01期

6 丁宁;论艺术史的分期意识[J];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01期

7 薛永年;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文艺研究;2001年02期

8 徐子方;;艺术史三段论:原始、古典和现代[J];艺术百家;2008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虹;;历史即解释——关于“中国艺术的现代转型”学术研讨会及《20世纪中国艺术史》的写作[J];画刊;2007年04期

2 刘淳;;以问题为中心的《20世纪中国艺术史》[J];博览群书;2007年06期

3 郑岩;;锄头掘出的艺术史——读《美源——中国古代艺术之旅》[J];美术研究;2008年02期

4 刘淳;;中国,社会政治土壤上的艺术之花——简评《20世纪中国艺术史》[J];艺术评论;2007年05期

5 许伟东;;“模件化”与中国艺术——雷德侯《万物》阅读札记[J];新美术;2010年04期

6 刘平;;中国积极申办2016年世界艺术史大会——中国学者参与国际艺术史学会理事会扩大会议暨“东西方的艺术展览策划”学术研讨会[J];美术;2010年12期

7 李晓;;关于中国艺术史的分期及其时代特点——《中国艺术史》导言[J];艺术学界;2009年02期

8 王岳川;;艺术史写作怎样表达中国经验[J];文艺争鸣;2010年06期

9 余丁;;中国艺术,中国标准[J];中国美术馆;2007年10期

10 吕澎;;历史才刚刚开始——《20世纪中国艺术史》增订本前言[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长义;;创作过程中情与理的辩证关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2 江建文;;论文艺的理性本质与情感本质[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九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3年年会论文集[C];1993年

3 ;后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4 苏艳;;余国藩《西游记》英译本中诗词全译的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蓝庆伟;模式?方法?[N];美术报;2007年

2 李心峰邋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打造艺术史的传世经典[N];中国文化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陈香;中国艺术史研究有了奠基之作[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善之;西方人眼里的艺术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张云宽;八艺节群英齐受奖[N];湖北日报;2007年

6 本版编辑邋李希凡 傅谨 吴文科 李心峰 王文章 胡春木 薄松年 刘祯;给中华艺术首写通史[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本版编辑邋王文章 薄松年 吴文科 傅谨 李希凡 刘祯 李心峰 胡春木 潘国琪;民族艺术史的精彩展现[N];文艺报;2007年

8 胡笛;艺术的中国心[N];美术报;2008年

9 ;《中华艺术通史》浓缩中华艺术神韵[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晓渝;成扇 一袭幽雅风中藏[N];华夏时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边黎;如何装扮“姑娘”?[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园;传统语言的当代转译与重生[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3 薛菁;思想解放与艺术运动[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4 柴常进;中国当代“艳俗艺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丽;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论[D];西南大学;2008年

6 杨艳;从观念和媒材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实验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姚慧荣;中国当代艺术公共领域的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银霞;艺术语言情感逻辑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彪;当代中国新人类艺术作品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林承琳;西方艺术史研究中的历史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259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5259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6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