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论科学与文学
本文关键词:梁实秋论科学与文学
【摘要】:近代以来,时代对科学的推崇使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不可避免地渗入到文学中,中国近代不少知识分子都关注到这一问题。梁实秋谈科学与文学,把握住了二者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他认为科学的影响使文学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促使文学批评主观色彩逐渐减少、能够从文本出发对作品进行客观的分析而不是随意褒贬;另一方面他又指出科学和文学存在着本质差异,不能机械化地搬用科学的方法和结论,而应该以文学自身为立足点。他关于科学与文学关系的分析对我们探讨在尊重文学自身规律的前提条件下怎样利用科学为文学带来新的发展和变革这一命题具有启示意义。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梁实秋 科学 文学 文学批评
【分类号】:I0-05
【正文快照】: 一、科学与文学应该有更密切的联合近代中国人反思民族的落后,认为科学技术的不发达是重要原因之一。新文化运动打出“德先生”“赛先生”的旗号,不少人将科学视为救国的灵丹妙药。就像胡适所描述的:“近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至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华富;;中国谱牒:始迁之祖、文化认同与民族史料——对胡适《曹氏显承堂族谱序》中几个问题的看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钱善刚;;道:假设抑或承诺——胡适《淮南子》研究初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方兵;;史蕴诗文之心——钱钟书《左传》研究发凡[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4 陈文钢;;“任性”的叛逆与“坎普”的颠覆——论苏珊·桑塔格的“风格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5 李成玉;;符号中的艺术——简析卡西尔《人论》中的艺术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刘萍;左拉的“真”——从小说《娜娜》谈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潘啸龙;朱瑛;;潘岳人品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叶中强;;自由人格与社会生态——胡适寓沪期间的人格行为及其政治经济背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王娟萍;;西方电影中的隐喻修辞[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赵春霞;;试比较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雕塑作品的存在方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瑞昌;;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厚德”精神[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赖品超;;文化全球化与中国佛教对现代科学及基督宗教的回应[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黄春燕;;一沙一世界——从《伊芙琳》看乔伊斯的写作特点[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4 张立群;;历史的“观念”、“叙述”及其他——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A];“中国当代文学史:历史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其荣;;唯科学主义:基本特征、合理性与局限性及其超越[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郑大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后(1918~1927)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7 张进;;活态文化及其对文艺学的挑战[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8 泓峻;;文学对语言的影响——一个重要的文学价值论研究维度[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9 陈学广;;从语际翻译看文学语言的特性——也谈诗的可译与不可译[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蔺淑英;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创造性运用(1919-1949)[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宁;一体与异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路晓辉;史蒂文森主要小说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3 刘雪花;论《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4 许丽;论新时期我国社会历史批评的转型[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罗明;荒诞极处见真实[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韦继丰;现代性视野中的打工诗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李本加;藏族文学语言学及其艺术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王佳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庆侠;论阎连科小说的“寻找”主题[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亚男;论严歌苓小说中的日常生活叙事[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春超;论梁实秋的文艺思想[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2 蔡桂林;论文学批评三种态度的鼎立[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3 易水寒;;梁实秋与《莎士比亚全集》[J];出版史料;2010年01期
4 韩石山;“新某生体”之辩[J];文学自由谈;1998年03期
5 贺兴安;世纪批评断想[J];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04期
6 吴秉杰;批评的基础[J];当代文坛;1990年04期
7 李伟f ;;论梁实秋与莎士比亚的亲缘关系及其理论意义[J];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01期
8 严晓江;;梁实秋的译学思想简论——以梁译《莎士比亚全集》为例[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9 马玉红;;文豪述诗豪 梁翁传莎翁——梁实秋与《莎士比亚全集》翻译[J];新文学史料;2010年04期
10 董莹;;浅析莎士比亚译本——朱生豪译本和梁实秋译本[J];理论建设;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忠翼;邹正昌;;开展健康的文艺批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马至融;;历史在坚定地选择——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八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3年
3 赵勇;;文化批评:为何存在和如何存在——兼论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三次转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黄浩;;从“第三种批评”到第四种批评——关于“简单批评”的说明[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5 申载春;;影视时代的文学批评[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6 张胜冰;;批评家的角色问题[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高楠;;走向解释的文学批评[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孙媛;;困顿中的求索——重提“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9 李树榕;;方法:在批评标准与批评实践之间[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聂珍钊;;序言:文学伦理学批评[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宇宏;文学批评的“九多九少”[N];光明日报;2003年
2 张涛甫;微博时代,专业批评如何作为[N];文汇报;2011年
3 解玺璋;80后写作挑战文学批评[N];北京日报;2004年
4 范玉刚;文学批评失落了什么[N];学习时报;2004年
5 郑正;文学批评怎么能这样写[N];重庆商报;2000年
6 张立国;文学批评之前瞻[N];河北日报;2001年
7 秦 俑;文学批评的德性[N];陕西日报;2003年
8 吴亮 杨扬;或前或后:文学批评的位置[N];文学报;2003年
9 葛红兵;文学批评时代的终结[N];文学报;2003年
10 本月撰稿 梁鸿鹰;呼唤文学批评 实效性的回归[N];文学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2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3 杜瑞华;弗洛伊德与文学批评[D];苏州大学;2008年
4 刘进;文学与“文化革命”: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陈粤;解构与“误差”[D];吉林大学;2008年
6 刘海丽;弗莱文学人类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雄平;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1928-1936)[D];暨南大学;2006年
8 汪军;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批评[D];东南大学;2005年
9 部铁军;郑振铎与外国文学[D];吉林大学;2013年
10 安佰鸿;理查德·罗蒂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春雷;试论审美经验在文学批评中的意义[D];厦门大学;2002年
2 蓝爱国;当代文学批评:多维视野中的身份意识[D];中南大学;2005年
3 李玲玲;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樊义红;作为批评形态的文学论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丽;论认识论与体验论相融合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定青;症候式阅读与文学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谢鹏;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其在中国的接受[D];湘潭大学;2005年
8 卢凤平;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视野与文学批评[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晔;对“理论的批评化”和“批评的理论化”争论的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勇宾;文学与法律的对话[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283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528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