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误读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6 22:11
本文关键词: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误读现象研究
【摘要】:误读现象古已有之,然而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受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长期影响,人们在阅读与翻译中以寻求原初意义为目标,把误读简单看作错误的阅读。20世纪以来,随着解构主义思想的发展,人们的观点逐步转变。解构主义先锋罗兰·巴特的文章“作者之死”首次瓦解了作者的王国,鼓励了读者解释的自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提出了延异的思想,即所有文字都是延迟的,所以根本不可能抓住它们的原初含义。因此所谓的正确阅读是不可能的,一切阅读皆是误读。 受德里达思想影响,几位耶鲁大学文学批评学者发展了解构主义误读思想。这其中,哈罗德·布鲁姆是一个特别的人物。这位第一个使用误读这个概念的学者,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一个解构主义者。与其他几位耶鲁学者相比,他更强调阅读中人的作用,因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误读理论。他提出,误读是一种对抗策略,是后辈强者诗人用来对抗前辈的策略。强者诗人通过有意误读前辈的诗作以争取生存的空间。布鲁姆的理论被誉为“过去二十几年中最大胆,最富创见的文学理论”。 另一个对误读研究做出贡献的学派是现代阐释学。其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批判性地继承了前人海德格尔的思想,提出了几个关键概念一历史性理解、前见、视域融合,这些概念为误读合理化奠定了基础。 哲学和文学批评上的发展也推动了翻译研究的进步。翻译研究学者渐渐注意到翻译中的误读现象及它的重要意义。一些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运用解构主义和现代阐释学的理论探讨了误读的成因、表现形式和影响。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误读。与大多数学者将创造性误读界定为有意误读不同,在本文中,作者试图重新界定创造性误读这个概念。即不从误读的产生原因,而是从误读结果的角度对创造性误读做出界定。因此,不论是有意误读还是无意误读,只要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即被认为是创造性误读。本文分析了创造性误读的表现形式,产生机制和意义,并提出创造性误读可以作为一种文学翻译的策略。另外,作者还对如何运用创造性误读这种策略做出了建议。 本文前言部分回顾了误读研究的历史,简要介绍了误读理论的演化。 第一章介绍了误读的概念及分类,并对创造性误读这一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 第二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在这一部分,作者从解构主义和现代阐释学的不同视角分析了与创造性误读相关的理论,重点放在对哈罗德·布鲁姆误读理论的介绍及其与翻译研究关系的分析上。 在第三章,作者根据第二章中的相关理论,探讨了创造性误读的原因,并加以例证分析。 第四章是关于创造性误读影响的。作者根据创造性误读的有意及无意性,分析了其两方面的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创造性误读可以作为一种翻译的策略并探讨了这种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如通过缩译和增译进行有意误读。 最后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在这一部分里,作者总结了前而几章的内容并重申了本文研究的焦点。
【关键词】:误读 文学翻译 创造性误读 翻译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059;I04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Introduction11-15
- Chapter 1. Misreading and Creative Misreading15-27
- 1.1 Connotation of Misreading15
- 1.2 Categories of Misreading15-25
- 1.2.1 Conscious Misreading & Unconscious Misreading16-23
- 1.2.1.1 Unconscious Misreading17-20
- 1.2.1.2 Conscious Misreadin20-23
- 1.2.2 Beneficial Misreading & Harmful Misreading23-25
- 1.3 Creative Misreading25-27
- Chapter 2.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reative Misreading27-42
- 2.1 Creative Misrea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rmeneutics27-30
- 2.2 Creative Misrea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on30-34
- 2.2.1 Roland Barthes:The Death of the Author30-31
- 2.2.2 Heidegger:The limits of Naming31-32
- 2.2.3 Derrida:Translation and Diffierance32-34
- 2.2.3.1 Diffierance:Something Lost in Language32
- 2.2.3.2 The Play of Trace32-33
- 2.2.3.3 Translation:The Survival of the Original33-34
- 2.2.4 De Man:Allegories of Reading34
- 2.3 Creative Misreading against Precursors34-42
- 2.3.1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Harold Bloom's Theory34-39
- 2.3.2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loom's Misreading Theory and Deconstruction39-40
- 2.3.3 The Relation between Bloom's Poetic Misprision and Translation Study40-42
- Chapter 3. Causes of Creative Misreading42-56
- 3.1 Misreading related to Translators' Subjective Factors42-44
- 3.2 Creative Misreading Related to Characte ristic of Literary Texts44-52
- 3.2.1 Creative Misreading Related to Blanks and Unfixed Spots of Texts44-47
- 3.2.2 Creative Misreading Related to Texts' Literariness47-50
- 3.2.3 Creative Misreading Related to Intertextuality50-52
- 3.3 Misreading Related to External Environment52-56
- 3.3.1 Ideology:A Shaping Force of Translation53-54
- 3.3.2 Poetology:An Inevitable Factor54-56
- Chapter 4. The Significance of Creative Misreading56-65
- 4.1 Dramatic Effects of Some Unconscious Misreading56-57
- 4.2 The Significance of Conscious Misreading57-61
- 4.2.1 The Enlightenment of Social Revolution57-58
- 4.2.2 A Bridg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58-61
- 4.3 Creative Misreading as a Translation Strategy61-65
- 4.3.1 Conscious Mistranslation62-63
- 4.3.2 Abridged and Supplementary Trananslation63-65
- Conclusion65-66
- References66-70
- Acknowledgements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宏;;论庞德对中国诗歌的误读与重构[J];外国文学;2010年01期
2 许渊冲;译文能否胜过原文?[J];教学研究;1982年02期
3 崔丽芳;论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中的误读现象[J];南开学报;2000年03期
4 胡宝平;论哈·布鲁姆“诗学误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5 邰耕;蒋兆军;;经典的一句话[J];少年读者;2002年03期
6 陈跃红;走出困扰─—试论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误读及其出路[J];国外文学;1994年02期
7 翁显良;浅中见深——汉诗英译琐议之二[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1年06期
8 许渊冲;新世纪的新译论[J];中国翻译;2000年03期
9 许渊冲;再谈《竞赛论》和《优势论》──兼评《忠实是译者的天职》[J];中国翻译;2001年01期
10 孙致礼;翻译与叛逆[J];中国翻译;2001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毛思敏;布鲁姆的“误读”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507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550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