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飞天样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4 04:31
本文关键词:魏晋南北朝飞天样式研究
【摘要】:飞天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佛教人物,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但面对飞天繁多的艺术样式,及其更替的内在原因,人们往往无所适从,简单地归结为印度之源,学术界至今还没有系统的令人信服的论述。本文试图通过魏晋南北朝飞天样式的研究,加以初步解答。 本文紧紧抓住飞天艺术样式的源流问题展开论述,试图揭示飞天从印度到中国的整个流传演变的进程,并在此基础上对传入中国并实现了中国化飞天样式进行结构分析和基本特性的把握。具体到每一部分做到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结合、考据与义理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平行比较与影响比较结合。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系统地对魏晋南北朝的飞天样式问题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为绪论,概述了飞天艺术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第二部分系统梳理了飞天样式的源流问题,首先通过具体的实物遗存,分析了早期印度飞天样式的基本特征;接着论述了飞天样式传入中国前的语境:羽人信仰观念及造型特征;其次厘清飞天样式流传中国的路径;最后指出南传系统的飞天样式具有羽人化与佛陀化的倾向。 第三部分本文根据飞天图像样式的四种区域模式:西域模式、凉州模式、平城模式、中原模式,考察了这几种模式代表性的佛教石窟的飞天样式,并依据冠饰与衣饰、面相和体态、动态姿势的基本特征加以分析,得出南朝风尚是石窟飞天样式产生演绎的根本原因,直接导向本研究的结论。 第四部分分析了什么是南朝风尚,及其影响下的南朝佛教艺术之风,并由此界定了南朝飞天样式的原型,与传播的动力之源。 由此得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中国飞天样式发展的真正动力在南朝,南朝社会风尚的更替带来造型艺术样式的变化是飞天样式演进的核心,是中国飞天艺术样式发生的策源地。
【关键词】:飞天样式 印度起源 羽人造型 南朝风尚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19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6
- 1.1 引言8-9
-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9-10
- 1.3 术语界定10-12
- 1.4 研究现状12-14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14-15
- 1.6 研究方法15-16
- 第二章 袅袅余音:飞天样式的源流16-30
- 2.1 早期印度佛教艺术中的飞天样式16-21
- 2.2 汉代羽人崇尚与造像样式21-23
- 2.3 印度至中国佛教艺术传播路径考查23-25
- 2.4 佛教艺术东传与飞天样式的传播25-29
- 2.5 小结29-30
- 第三章 漫天飞舞:石窟中的飞天样式30-43
- 3.1 西域模式:龟兹石窟飞天样式30-33
- 3.2 凉州模式:敦煌石窟飞天样式33-37
- 3.3 平城模式:云冈石窟飞天样式37-40
- 3.4 中原模式:龙门石窟飞天样式40-42
- 3.5 小结42-43
- 第四章 南朝风尚:飞天样式演绎的动力之源43-50
- 4.1 何为南朝风尚43-44
- 4.2 东晋南朝佛教艺术样式的历程44-46
- 4.3 南朝飞天样式的原型界定46-47
- 4.4 飞天样式流变的动力分析47-49
- 4.5 小结49-50
- 结语50-52
- 参考文献52-54
- 图版目录54-55
- 图表目录55-56
- 致谢56-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段文杰;;飞天——乾闼婆与紧那罗——再谈敦煌飞天[J];敦煌研究;1987年01期
2 黄征;南京栖霞寺飞天的考察[J];敦煌研究;2001年01期
3 宿白;;凉州石窟遗迹和“凉州模式”[J];考古学报;1986年04期
4 程乃莲;云冈石窟中飞天造型刍议[J];美术观察;2005年01期
5 何志国;;论汉晋佛像的“佛神模式”[J];民族艺术;2007年03期
6 赵昆雨;云冈石窟造像服饰雕刻特征及其演变[J];文物世界;2003年05期
7 陈,
本文编号:9686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968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