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哲学在西方文艺史上的论战
本文关键词:诗歌与哲学在西方文艺史上的论战
【摘要】:从古典时期到后现代时期,诗歌与哲学之间始终处于论战状态。诗歌与哲学的论战见证了诗与思的复杂关系,见证了情感与理性、审美方式与经验判断的辩证关系。因此,基于诗歌与哲学在不同时代的辩证关系,厘清两者之间的论战焦点,对认识诗歌与哲学在西方文艺史上的关系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语言学院;黑龙江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诗歌 哲学 西方文艺史 诗歌与哲学的论战
【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2wx01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HIT.HSS.201118)
【分类号】:I0-05
【正文快照】: “诗”与“思”是人的两种最基本的精神存在方式。诗歌是一种本能的审美方式,哲学的思则是一种经验的判断方式。诗歌诉诸情感,哲学诉诸理性。诗歌的情和哲学的思统一于人类意识活动,是建构人类文明的两种基本力量。这两股力量此消彼长,共同演绎了西方文艺史上诗歌与哲学的论战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林;张辉;;诗歌在西方历史中的地位——诗歌与哲学、宗教和科学的对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的善恶报应作品散论(续)[J];蒲松龄研究;2006年03期
2 张丰君;;论《聊斋志异》的情节艺术[J];蒲松龄研究;2011年03期
3 朱鹏飞;;柏格森:“理念”论美学到“生成”论美学的桥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叶超;注定的悲剧——《厄舍府的倒塌》罗德里克·厄舍精神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程致中;;草根英雄叙事与家国情怀抒写——电视连续剧《闯关东》的史诗性品格[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余群;;论文学鉴赏中的“事赝而理亦真”[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杨元;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看文学与历史的关系[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刘丽娟;;转型的《青春》——论李健吾向中国传统喜剧的回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1期
9 刘谊;;小说人物丑美的几种特殊表现形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1期
10 苏知花;;浅论艺术在审美关系中的“存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军;;中国古代农耕图像初探[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2 王珂;;新诗要适度重视音乐形式高度重视排列形式——新诗技法研究的策略和方法举隅[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珏;;郭沫若早期剧作与爱尔兰近代剧之比较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4 徐放鸣;;比较诗学视野中的文学风格论研究[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5 王珂;;论英诗诗体对闻一多的影响[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珂;;浪漫主义诗歌对新诗诗人及新诗诗体的影响[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范水平;黄卫星;;论李健吾文学批评中“人”的意识[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5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胡新群;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8 吕红光;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体观的生成与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9 刘强;全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的“元批评”[D];山东大学;2011年
10 王天红;中国现代新诗理论与外来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砚;感性与理性之浮沉[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一婷;“他者”在歌唱[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韩伟杰;叙事理论视阈下《一位女士的画像》主题阐释[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7 刘倩;论狄更斯《圣诞赞歌》的浪漫主义倾向[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郑璞玉;荣格理论角度解读《野草在歌唱》[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志伟;分析《黑暗崛起》中的传统因素[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10 彭可;变异修辞的认知属性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大公;浅议基督教《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04期
2 任延黎;基督教的三一论上帝观[J];世界宗教文化;1996年03期
3 ;中国基督教新闻[J];天风;2003年05期
4 ;中国基督教新闻[J];天风;2004年04期
5 陈超;试论基督教在西欧中世纪文明进程中的积极作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10期
6 傅先伟;"施比受更为有福"——上海基督教社会服务事工的实践[J];天风;2005年01期
7 林滨;从伦理道德视角,试析儒家与基督教两种人性论的不同预制作用[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8 苏静;;基督教在英国传播的最初阶段[J];沧桑;2006年01期
9 ;港澳台海外教会新闻[J];天风;2006年19期
10 孙薇;;试析《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J];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子祺;;福建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的回顾和感想[A];宗教:世纪之交的多视角思维——福建省宗教研究会论文集(三)[C];1999年
2 曹祖平;;数码“十”破译:基督教与西方文学的结构基因[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3 谢铭;;论马赖与天主教在广西的传播[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4 陈治国;;两种“孝”观念:儒学的与基督教的[A];“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刘春芳;;论西方浪漫主义运动的伦理观[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莫少珍;;台pc基督教晨曦g服R俑舕羀A];青少年违法及药物滥用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张芝梅;;从基督教看宗教现代化问题[A];宗教:世纪之交的多视角思维——福建省宗教研究会论文集(三)[C];1999年
8 林希,
本文编号:9866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986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