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批评视野下《高老庄》与《还乡》之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原型批评视野下《高老庄》与《还乡》之比较研究
【摘要】:原型批评理论的出现为大量文学巨作,如古希腊悲剧、《圣经》和莎士比亚戏剧等,提供了全新的分析切入点。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相关理论对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的《高老庄》和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还乡》两部小说进行了平行比较研究。 《高老庄》与《还乡》在情节安排上有着共同的“回归故里”大背景,两位主人公都是在离乡数年后的选择性回归;在故事设置上也有相似之处,比如主人公的所处环境;在故事发生的文化背景上,两者都处在社会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转型时期。两部作品的相似点奠定了比较的基础,在此之上,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理论主要创始人诺思洛普·弗莱的原型主题和原型意象对两部作品进行了诠释与比较。 在《高老庄》与《还乡》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发掘出了原型主题中的逃离主题与成长主题;通过将书中主要人物的对应展开,具体呈现出了四个典型原型意象,即荒漠意象、希腊女神意象、基督教精神意象以及影子意象。通过对四个意象和两个主题的挖掘,证明了原型批评理论应用于比较文学方面的可行性和正确性,该理论将单一的文学作品纳入到文学大系统中,而“原型”就是连接单一文学作品之间的桥梁。同时,通过对两部小说的平行比较阐发了一个事实,即不同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演绎着相同的社会发展规律及矛盾。
【关键词】:《高老庄》 《还乡》 原型批评 比较文学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0-03;I10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Table of Contents6-8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8-14
- 1.1 Jia Pingwa and Thomas Hardy8-9
- 1.2 Gao Lao Zhuang and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9-10
- 1.3 The Foundations of the Comparative Study10-12
- 1.3.1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above Novelists11
- 1.3.2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above Novels11-12
- 1.4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2-14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4-18
- 2.1 Literature Review of Gao Lao Zhuang14-15
- 2.2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15-16
- 2.3 Literature Review of Comparative Studies upon the Two Novels16-18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Rationale-Archetypal Criticism18-26
- 3.1 An Overview of Archetypal Criticism18-20
- 3.2 Frazer and Jung and Archetypal Criticism20-21
- 3.2.1 Frazer and Archetypal Criticism20
- 3.2.2 Jung and Archetypal Criticism20-21
- 3.3 Frye and Archetypal Criticism21-23
- 3.4 The Impact of Archetypal Criticism23-24
- 3.4.1 The Impact of Archetypal Criticism on Western Literary Works23
- 3.4.2 The Impact of Archetypal Criticism on Chinese Literary Works23-24
- 3.5 The Implementations of Archetypal Criticism upon the Comparative Literature24-26
- Chapter Four Analysis of Archetypal Motifs in Gao Lao Zhuang andThe Return of the Native26-32
- 4.1 Escape Motif26-28
- 4.1.1 Definition of Escape Motif26-27
- 4.1.2 Displacement of Escape Motif27-28
- 4.1.3 The Affinity of Escape Motifs between Gao Lao Zhuang and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28
- 4.2 Initiation Motif28-31
- 4.2.1 Definition of Initiation Motif28-29
- 4.2.2 Displacement of Initiation Motif29-30
- 4.2.3 The Affinity of Initiation Motifs between Gao Lao Zhuang and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30-31
- 4.3 Summary31-32
- Chapter Five Analysis of Archetypal Images in Gao Lao Zhuang andThe Return of the Native32-49
- 5.1 The Desert Image32-37
- 5.1.1 Stones in Gao Lao Zhuang33-35
- 5.1.2 Egdon Heath in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35-37
- 5.1.3 Stones-The Desert-Egdon Heath37
- 5.2 The Greek Goddess Image37-41
- 5.2.1 Xi Xia in Gao Lao Zhuang38-39
- 5.2.2 Eustacia in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39-40
- 5.2.3 Xi Xia-The Greek Goddness-Eustacia40-41
- 5.3 The Christian Spirit Image41-44
- 5.3.1 Shi Tou in Gao Lao Zhuang41-43
- 5.3.2 Clym in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43-44
- 5.3.3 Shi Tou-The Christian Spirit-Clym44
- 5.4 The Shadow Image44-47
- 5.4.1 Gao Zilu in Gao Lao Zhuang45-46
- 5.4.2 Wildeve in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46-47
- 5.4.3 Gao Zilu-The Shadow Image-Wildeve47
- 5.5 Summary47-49
- Chapter Six Conclusion49-52
- Bibliography52-5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55-56
- Acknowledgements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悦;;西方传统中的原型批评与安徒生童话的圣经原型[J];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2 陈静;;《永别了,武器》中“雨”意象的原型批评[J];青年文学家;2011年11期
3 蔡明霞;;说不尽的情天恨海——金庸小说的女性世界[J];文教资料;2011年21期
4 徐国权;孙周年;;《莱尼和他们》中的神话原型[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4期
5 岳晓旭;;哈姆雷特中的圣经原型分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6 郭琳;;“隐喻”概念与弗莱的文学批评[J];人文杂志;2011年04期
7 宋敏桢;;《还乡》中的命运观及其原型浅谈[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姚媛媛;;失意的童话——《天浴》的原型批评解读[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8期
9 宋卫东;王芬;;品牌之“品”——从原型角度解析现代标志的图腾性[J];上海艺术家;2011年04期
10 李超;;《诗经》中桑意象的原型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琢磨《高老庄》[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2 林红;;长安归读《高老庄》[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3 雷达;;贾平凹的《高老庄》[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4 於曼;;无奈的精神还乡[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5 王云;;连理枝考论[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6 肖云儒;;关于子路回家[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7 ;“鬼才”平凹[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8 彭安湘;;七十余年来高唐神女研究述评[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新书快递[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10 王晓辉;;“贾平凹现象”发人思考[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舒宪;图腾批评与图腾文化[N];文艺报;2007年
2 朱栋霖;青光熠熠一把剑[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张炯;评《文学理论向度研究》[N];文艺报;2009年
4 王光东 上海大学文学院;寻找“文学生命”的表达方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张英;贾平凹:人与狼的故事[N];检察日报;2000年
6 欣喜;陕西文坛着了火[N];辽宁日报;2000年
7 李星;作家与作品的关系及其可能[N];文学报;2011年
8 谢有顺;贾平凹:我得改造我的读者[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9 楼乘震;我没封笔,我还会写[N];深圳商报;2005年
10 本报特约记者 吴立艳;贾平凹:农村民俗民情正在消失[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丽娟;原型理论与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的文化批评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段一;类型电视剧研究: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玉霞;中国当代言情小说女性原型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4 王大桥;中国语境中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野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苏艳;回望失落的精神家园:神话—原型视阈中的文学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6 黄琦旺;沈从文小说的乡下人意识和原始情欲与近世白话小说的形态[D];复旦大学;2009年
7 饶静;太初有言—诺思洛普·弗莱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杨俊光;唱歌就问歌根事[D];苏州大学;2007年
9 韩雷;神话批评论[D];浙江大学;2006年
10 夏秀;原型理论与文学活动[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萌;原型批评视野下《高老庄》与《还乡》之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孙莹;从原型批评的视角剖析东西方神话中的女神[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琛;威廉·福克纳的圣经情结在《押沙龙,,押沙龙!》中的体现[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4 李晓禺;中国文学人类学发展轨迹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5 黄麟斐;辛格短篇小说中的圣经原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乔丽;现代人类的新神话[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婵;论广告的原型批评理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彩珍;曹文轩长篇小说中的成人仪式[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永春;创造美国神话·寻求华裔身份[D];四川大学;2006年
10 陈丽;福克纳小说中的神话原型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876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987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