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留学生使用同素近义单双音动词的偏误分析与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2017-10-22 14:12

  本文关键词:留学生使用同素近义单双音动词的偏误分析与教学策略


  更多相关文章: 同素近义单双音动词 偏误分析 教学策略


【摘要】:同素近义单双音动词的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结合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183组同素近义单双音动词,进行使用情况和偏误情况的统计,从中选取出单双音之间偏误较多的30组同素近义单双音动词,并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以及偏误分析理论,进一步分析日韩和东盟国家留学生使用这30组词时出现的偏误类型及产生偏误的原因,最后,在分析偏误类型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应的教学策略。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方法,以及选词的依据和语料的选取方法。第二部分是关于留学生使用同素近义单双音动词的偏误分析,主要是对所选30组词的偏误情况进行计量统计,并对每组词的具体偏误进行分析和描写,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出这30组词的偏误类型及每种类型所占的数量和比例。通过分析发现,日韩和东盟国家留学生使用这30组词所出现的偏误主要是体现在音节、意义和用法三个层面,而且这些偏误的分布比例并不相同,其中在意义层面、搭配对象、常搭配词语及句法功能四个方面占的比例较大,而在音节层面、否定用法、词性、语体色彩上占的比例较小。另外,还发现在一组单双音动词中,有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偏误类型的情况,在一个偏误例子中,也存在着多重偏误的情况。第三部分是分析留学生使用同素近义单双音动词产生偏误的原因。通过分析发现,日韩和东盟国家留学生使用同素近义单双音动词出现偏误的原因主要包括留学生自身因素,即留学生缺乏汉语语感能力和留学生母语负迁移,以及同素近义单双音动词本身特点的影响、词典释义特点的影响和课堂教学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第四部分是在分析偏误类型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同素近义单双音动词的教学策略,首先是同素近义单双音动词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利用语素义和语境法对词语进行意义和用法方面的讲解,利用正反举例对比分析法帮助留学生区分词语之间的用法差异,利用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来巩固词语的用法;其次是在课堂内外增加语言材料输入量,提高留学生的汉语语感能力;最后是编纂适合留学生使用的同素近义单双音动词用法词典。第五部分是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归纳。同素近义单双音动词在音节、意义和用法三个层面上的差异都比较复杂,是日韩和东盟国家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本文旨在对同素近义单双音动词进行偏误类型和原因分析,并结合偏误类型和原因,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给对外汉语同素近义单双音动词的教学提供一些理论和方法依据,帮助日韩和东盟国家留学生习得汉语同素近义单双音动词。
【关键词】:同素近义单双音动词 偏误分析 教学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9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第一节 研究现状10-12
  • 一、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现状10
  • 二、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研究现状10-11
  • 三、同素单双音动词研究现状11-12
  • 第二节 研究意义和方法12-13
  • 一、研究意义12-13
  • 二、研究方法13
  • 第三节 选词依据和语料说明13-16
  • 一、选词标准13
  • 二、选词方法13-14
  • 三、语料说明14-16
  • 第二章 留学生使用同素近义单双音动词的偏误分析16-50
  • 第一节 单音动词与多个同素近义双音动词的偏误分析16-39
  • 第二节 单音动词与一个同素近义双音动词的偏误分析39-45
  • 第三节 对留学生使用同素近义单双音动词的偏误统计与总结45-50
  • 一、对日本留学生使用同素近义单双音动词的偏误统计与总结45
  • 二、对韩国留学生使用同素近义单双音动词的偏误统计与总结45-46
  • 三、对东盟国家留学生使用同素近义单双音动词的偏误统计与总结46-47
  • 四、对日韩和东盟国家留学生使用同素近义单双音动词的偏误统计与总结47-48
  • 五、初步结论48-50
  • 第三章 留学生使用同素近义单双音动词产生偏误的原因50-55
  • 第一节 留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50-52
  • 一、留学生缺乏汉语语感能力50
  • 二、留学生母语负迁移50-52
  • 第二节 同素近义单双音动词本身特点的影响52
  • 第三节 词典释义特点的影响52-53
  • 第四节 课堂教学的影响53-55
  • 第四章 同素近义单双音动词的教学策略55-62
  • 第一节 同素近义单双音动词的课堂教学55-59
  • 一、课堂讲解55-57
  • (一)语素义分析法55-56
  • (二)语境分析法56-57
  • 二、课堂举例对比分析57-58
  • 三、课堂练习58-59
  • 第二节 提高留学生的汉语语感能力59
  • 第三节 编写适合留学生使用的同素近义单双音动词用法词典59-62
  • 第五章 结语62-63
  • 参考文献63-65
  • 附录:30组同素近义单双音动词65-66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66-67
  • 致谢67-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绪昌;;二十八簧合成双音苗加键笙简介[J];乐器科技;1979年01期

2 董洪笙;;二十四管三十簧双音管笙[J];乐器科技;1980年05期

3 朱安义;文言文同形异义的双音词语[J];语文学刊;2004年06期

4 巨草;毛毛的学琴记忆[J];小演奏家;2002年04期

5 陈荃有;悬钟的发生及双音钟的厘定[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6 骆田茵;浅论古今双音同形词[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董为光;;汉语词汇双音代换管窥[J];语言研究;1992年02期

8 郝晓辑;;析古今双音同形词语的基本特点——以《左传·隐公(元年至十一年)》为例[J];语文学刊;2014年03期

9 陈延河;广东惠东的“双音话”与“三音话”[J];方言;2000年03期

10 于璐;;“盛集”双音结构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爱武;;象声词的变异与发展——以《诗经》《元曲》为例[A];诗经研究丛刊(第八辑)[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博文;《中华和钟》微缩双音编钟研制成功[N];中国社会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雷冬平;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2 张悦;从《三国志》、《洛阳伽蓝记》、《水经注》看魏晋南北朝汉语双音合成词的发展及演变[D];山东大学;2006年

3 杜晓莉;《摩诃僧yG律》双音复合结构语义复合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红;三组近义双音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贾珊珊;汉语双音合成词构词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林柏凤;留学生使用同素近义单双音动词的偏误分析与教学策略[D];广西师范学院;2015年

4 缪晓阳;古典汉籍古今双音同形语的翻译[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思宇;上古同素逆序双音组合形式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6 李智;《孟子》的双音复合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_5灄霞;《玉堂晵话》双音合成词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8 呼建仁;同素同义单双音名词的对外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9 麻欣;《后汉书》双音动词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10 农海慧;汉赋新见双音形容词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786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0786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e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