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略论学科类型对隐喻理解能力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0-28 21:01

  本文关键词:略论学科类型对隐喻理解能力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文、理科大学生 隐喻理解能力 思维方式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尽管文科被试在对测验题项的理解总体上略好于理科被试,但两者的理解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而且进一步分析表明,两者在部分隐喻例句的理解方面呈显著性差异,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与文、理科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有关。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文、理科大学生 隐喻理解能力 思维方式
【分类号】:H0-0
【正文快照】: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意义主要来自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近年来,应用语言学研究者越来越多地将认知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其中,隐喻在对与人类认识自我,认识语言和世界之间构建起一座平台,更是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二语习得等多种理论相互作用的交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伟国;信息思维与教学改革──对母语教育、右脑革命与幼婴教育的哲学思考[J];汉字文化;2001年03期

2 张炼强;;语言和言语活动的认知思维理据——兼论认知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程珊;胡开宝;;心智与语言体验性研究的新发展——《体验与认知科学》评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静;杨劲松;;论语用偏离的修辞控效[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2 李燕娟;;基于用法事件理论的大学生英语语言与思维能力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郭立新;刘灿由;;海图语言语法及其隐喻关系综述[J];海洋测绘;2012年06期

4 许保芳;于巧丽;袁凤识;;隐喻能力与语言能力关系的理据分析[J];外语研究;2014年01期

5 王寅,李弘;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隐喻能力“三合一”教学观——当代隐喻认知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6 李燕娟;张新杰;;语言和思维能力研究综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7 曹德和;;道德文章兼备 为人治学俱佳——为祝贺张炼强先生八十华诞而作[J];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24期

8 魏耀章;;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在隐喻理解中的作用——以概念与语言形式重合度不同的隐喻句为例[J];外语教学;2013年03期

9 袁凤识;许保芳;王立非;;中美大学生隐喻理解能力比较研究[J];外语界;2012年01期

10 李培娥;;表象、隐喻与英语教学[J];职业时空;2012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劲松;零度课程设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郭立新;海图符号语言的语法规则构建与实现技术[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承法;单音节程度副词的语法化与修辞化[D];山东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游顺钊;徐林;;口语中时间概念的视觉表达——对英语和汉语的考察[J];国外语言学;1988年02期

2 戴浩一;叶蜚声;;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下)[J];国外语言学;1991年01期

3 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J];国外语言学;1997年02期

4 杨伟国;华夏思维与信息思维[J];地球信息;1997年01期

5 叶峻;关于意识起源与演化的几个问题[J];大自然探索;1986年02期

6 徐德江;开发脑潜能与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J];汉字文化;2000年01期

7 陈仁龙;汉字将成为21世纪的宠儿[J];汉字文化;2000年01期

8 高定国,郭可教;对汉字认知与大脑两半球关系研究的一些回顾[J];心理科学;1993年06期

9 郭可教,杨奇志;汉字认知的“复脑效应”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5年01期

10 邬q;信息哲学领域的一朵奇葩——对杨伟国先生《“信息思维”的新探索》的评价[J];系统辩证学学报;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建华;张卫东;;论语态与思维方式的关系[J];外语学刊;2010年03期

2 李晓红;;隐喻性思维与中西文化认知[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张鑫彤;;论思维文化对语言表达的影响[J];现代交际;2011年07期

4 刘春芳;汉英民族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5 颜仕英;;语言的“国籍”[J];发现;2003年06期

6 张晓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感悟[J];教书育人(学术理论);2004年06期

7 赵玉荣;;试析英汉传统隐喻的共性与差异[J];高教论坛;2006年05期

8 刘艳;;语言:文化的反映——中美语言文化浅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S1期

9 郭小雪;;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概念迁移[J];科技信息;2006年S3期

10 施光;辛斌;;语言·思维·认知——再论沃尔夫假说[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娜;;英汉民族审美心理差异及其语言体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胡卫平;曹玮玮;;从英汉文化对比的角度看“合作原则”的跨文化相对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毛新耕;;英汉“情侣”隐喻的思维共性与个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玲;;语言运用中的思维方式与语义扩展[A];新世纪优秀学术成果评选暨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彭丽君;;民族语言意识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陈莹莹;;从符号学角度来看英、汉句法关系的标记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黄慧君;;“意合”与“形合”——比较汉英民族思维方式[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朱光烈;;走向“复杂”的研究和写作[A];第五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心理学会新闻与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贝新祯;;汉字符号与隐喻思维[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10 杨霞林;刘受之;;交际语言与逻辑[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焕英;歌词翻译咋成了注解?[N];中国文化报;2006年

2 彭雅惠 严林;汉语热带给世界机会与和谐[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3 谢迪南;为恢复汉语的优雅而呐喊[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4 张桃;在汉语教学中体现文化的作用[N];光明日报;2007年

5 于毅;埃及掀起汉语热[N];光明日报;2007年

6 杨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国俗词语”研究[N];贵州政协报;2008年

7 刘悠扬;简化字远比“洪水猛兽”复杂[N];深圳商报;2010年

8 丁崇明;别关上文明与智慧的大门[N];人民日报;2011年

9 孙正龙;网络时代不必排斥“网语”[N];甘肃日报;2006年

10 ;汉语热凸显中国经济文化辐射力[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方珍平;表达的认知量度观[D];复旦大学;2006年

2 乔颖;趋向“他者的翻译”[D];河南大学;2007年

3 胡方芳;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娟;汉语颜色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2 邓宝石;手语象似性对范畴结构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6年

3 徐焕如;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注重的英汉语言思维方式差异[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婷婷;孝文化词语与汉民族文化特征[D];内蒙古大学;2008年

5 尹淑贤;古汉语中月亮别称词及其文化特征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6 张靖华;汉语味觉词的文化审视[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敏;中美思维方式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8 丁子牙;藏汉思维方式与翻译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9 邓立村;在功能对等中促进交流[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10 王德;汉语军事熟语的类型与文化特征[D];内蒙古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098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1098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8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