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汉语“也”字判断句的由来——来自语言接触的证据
本文关键词:先秦汉语“也”字判断句的由来——来自语言接触的证据
【摘要】:原始汉藏语早在炎黄时代就开始分化了,羌(藏)人最早分化出去。周、商语言同出原始汉藏语,但由于周人在夏末殷初时"窜于戎狄"500年之久,待周人建国回归中原时,羌人语言已经独立发展了2500年至3000年。周人的语言必定深受羌人语言的影响。"也"字判断句不见于甲骨文和《尚书》,在西周时期爆发式出现,最大的可能就是它通过周人借自羌人语言。从音韵上看,"也"的上古音韵表现(*laɡ)与藏文中的判断词lags是对应的;从形式上看,典型的"也"字判断句的类型和藏缅语的类型也有高度的一致性。可以认为,"也"字判断句来源于上古时代的羌人语言,它不是汉语内部自发形成的,也并非汉藏同源现象,而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接触现象。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关键词】: 也 判断词 语言接触
【基金】: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项目
【分类号】:H141
【正文快照】: 一、先秦汉语“也”字判断句概说1.先秦汉语判断句类型及其历史层次前人对先秦汉语的判断句(judgement sen-tence)的类型有过充分总结,较有代表性的有杨伯峻、何乐士(1994:705-719)、向熹(2010:241)、洪波(2000)等。洪波(2000)对于我们极有启发性,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分析了先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敏;汉藏两族人和话同源探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01期
2 洪波;先秦判断句的几个问题[J];南开学报;2000年05期
3 沈原;;论满语判断句[J];满语研究;1989年01期
4 唐均;满语判断标记词及其句法功能[J];满语研究;2005年01期
5 吴安其;上古汉语的韵尾和声调的起源[J];民族语文;2001年02期
6 吴安其;汉藏语同源问题研究[J];民族语文;1996年02期
7 邢公畹;汉藏语系研究和中国考古学[J];民族语文;1996年04期
8 王力;中国文法中的系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7年01期
9 江林昌;姬周族“窜于戎狄之间”与泾水流域考古遗存[J];齐鲁学刊;1999年05期
10 徐中舒;;西周史论述(上)[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大为;《醒世姻缘传》中的两种山东方言结构[J];蒲松龄研究;2000年Z1期
2 周俊勋;从高诱注看东汉北方代词系统的调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3 张娟;;《世说新语》“以”字处置式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4 王岩;;先秦时期表结果“所以”的虚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5 周晓维;;《好逑传》总括副词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6 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略[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7 吴良宝;;战国韩魏铭文考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何继军;;《祖堂集》“有”起首的“有NP+VP”句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王媛媛;;中古汉语中的介词“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曾海清;;近代汉语“把与”的来源去向及其句法语义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金兰;;“是”之指代-判断词属性刍论——兼论判断词与指代词的渊源关系[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卢凤鹏;;彝汉同源关系词考释[A];乌蒙论坛[C];2006年
3 戴庆厦;;汉藏语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4 张平忠;;中古以O啛R音由}0廔洪的雕散式音燮[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锦芳;何彦诚;梁敢;杨琴芳;;西林壮汉文化的交融——谈西林壮语汉借词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发展变异[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6 周有斌;;制约音译外来词形式选择的原则[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蒋仁萍;;古代汉语代词“之”的回指用法与语序的互动[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应学凤;;右文说与语音象似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吴万和;;从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现象看《列子》是托古伪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褚俊杰;;敦煌古藏文本《般若心经》研究——同藏文大藏经本、梵文本和汉文本的语词比较[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199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杜凤梅;古齐鲁语声母系统构拟[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冯海瑛;《万历野获编》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苏章海;进化与融合: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王晶晶;《孟子》的介词“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颖;《常语寻源》及其所辑释民俗语汇和俗语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崔显丽;《清平山堂话本》连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敏;汉藏两族人和话同源探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01期
2 郭锡良;先秦语气词新探(一)[J];古汉语研究;1988年01期
3 何乐士;《左传》前八公与后四公的语法差异[J];古汉语研究;1988年01期
4 郭锡良;先秦语气词新探(二)[J];古汉语研究;1989年01期
5 金颖若;《诗经》韵系的时代分野[J];古汉语研究;1993年04期
6 沈原;;论满语判断句[J];满语研究;1989年01期
7 刘景宪;论动词sembi、ombi、bimbi的语法功能[J];满语研究;1997年01期
8 胡坦;;藏语(拉萨话)声调研究[J];民族语文;1980年01期
9 吴安其;黎语古音构拟[J];民族语文;2000年05期
10 王力;中国文法中的系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光华;《搜神记》与《世说新语》的“是”字判断句比较研究[J];贵州文史丛刊;2000年04期
2 裘燮君;;《诗经》“维”字用法通考[J];河池学院学报;1986年02期
3 宋金兰;古汉语判断句词序的历史演变——兼论“也”的性质[J];语文研究;1999年04期
4 舒韶雄;;《搜神记》中的“是”字句——《搜神记》语言研究系列之二[J];陇东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朱声琦;“是”作判断词始于何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6 周文进;;判断词“是”的来源问题[J];文教资料;2008年04期
7 为东 ,万有;试谈否定判断句中“非”字的词性[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0年02期
8 国一姝;谈上古“某为谁”中的“为”[J];汉字文化;2005年03期
9 宋金兰;;“是”字的语言哲学解读——兼论判断词与指代词的渊源关系[J];汉字文化;2011年03期
10 孟昭水;试论判断词“是”的形成原因及形成时间[J];泰安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金兰;;“是”之指代-判断词属性刍论——兼论判断词与指代词的渊源关系[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张军;;藏缅语系词判断句的类型特征[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3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徐时仪;;略论语言接触与文白转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5 陈保亚;;全球化语言接触背景下的多语现象和多语制研究——建立语言遗产保护和多民族互协共存的科学依据[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6 张克亮;;汉英机器翻译中是否判断句的句类转换[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陈原;;在文化背景接触下进行的语言接触——社会语言学札记[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8 孙宏开;;丝绸之路上的语言接触和文化扩散[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9 祖生利;;元代蒙古语同北方汉语语言接触的文献学考察[A];蒙古史研究(第八辑)[C];2005年
10 余京辉;;港式中文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影响及培训策略[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河北省武安市第一中学 张子艳;关于“是”[N];学知报;2010年
2 毕节地区社科联 潘雪;古代汉语句法举要浅析[N];毕节日报;2010年
3 基金处;我院新获4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4 鞠建生;浅谈句子歧义及修改方法[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5 赵雨林;孩子为什么会不听话(2)[N];黑龙江日报;2004年
6 周振鹤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澳门番语杂字全本》简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早报记者 陈佳;天堂将如图书馆一般……[N];东方早报;2005年
8 禹言;一部大型语言国情专著[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9 何桂平;巧学巧用 其乐无穷[N];中国教师报;2005年
10 仁顿珠泽;一个博士生的求学路[N];中国民族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军;汉藏语系语言判断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方欣欣;语言接触问题三段两合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肖娅曼;汉语系词“是”的来源与成因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吴铮;藏缅语否定范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包萨仁;蒙古语族东乡语与汉语的接触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6 陈建伟;临沂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吴小奕;跨境壮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顾钦;语言接触对上海市区方言语音演变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江燕;南昌话和普通话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党松杰;王羲之杂贴中判断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2 玄宗女贵莲;《坛经》判断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肖瑜;上古至中古汉语判断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邓崎凡;壮语判断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邵大艳;汉俄语言接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6 马娜;语言接触与文化交融[D];兰州大学;2013年
7 郝丽红;《六韬》判断句疑问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孟凤芹;秦简几个语法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姬红岩;《杂宝藏经》句法问题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杜萍;《贤愚经》判断句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149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114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