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基于语料库的动词与构式关系研究——以sneeze及物动词用法的规约化为例

发布时间:2017-10-29 22:35

  本文关键词:基于语料库的动词与构式关系研究——以sneeze及物动词用法的规约化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语言使用理论 常规与拓展理论 构式 动词 规约化


【摘要】:动词与构式的关系是构式语法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而类似于Goldberg(1995)经典例证Pat sneezed the napkin off the table中的sneeze在当代英语词库中是否已然是及物动词,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本文结合语言使用理论及常规与拓展理论,基于5个大型的历时/共时英语语料库,以当代英语中sneeze及物动词用法的规约化为例,对动词与构式的关系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词库与句法虽构成连续体,但二者的区别也不可忽视;动词与构式存在双向互动关系,动词本身的属性也会因在构式中反复使用而发生变化。鉴于sneeze及物动词用法具有超高的类型频率、较高的个例频率、久远的时间跨度和广泛的使用语域,该用法在当代英语中已经规约化,可以从言语层面句法中的用法抽象为语言层面词库中的用法,并录入大中型当代英语词典。研究发现,前人研究之所以出现结论偏差,一方面是因为没有使用自下而上的语料库方法,从而难以区分语言层面词库中的词类和言语层面句法中的词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作者单位】: 四川外国语大学;
【关键词】语言使用理论 常规与拓展理论 构式 动词 规约化
【分类号】:H04
【正文快照】: 1.引言动词与构式的关系问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Goldberg 1995,2006;FauconnierTurner 1996;LakoffJohnson 1999;Langacker 2005;Boas2008;Barsalou et al.2010;Herbst 2010)。Goldberg(1995:9-19)认为,不同构 式中的动词意义基本保持不变,而完整表达式的意义差异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仁强;;现代汉语词类体系效度研究——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词类体系为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05期

2 王仁强;;Usage-based Theory(UBT):A Milestone in American Functionalism——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Joan L.Bybee[J];中国外语;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晁瑞;;ABB状态词构式的结构整合与意义发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2 周四贵;;《马氏文通》的介词理论及其发展[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刘向东;;汉语词类划分的分歧与和解——来自生成语言学的启示[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胡德明;;从反问句生成机制看“不是”的性质和语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熊仲儒;;汉语等同双宾句与等同范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储泰松;;普通话拟声词的语音规律及其例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高志胜;;现代汉语让步连词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8 陈敏;;现代汉语助词“着、了、过”的演变——兼从“着、了、过”的历史演变看“形容词+动态助词”现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9 张明友;;“已经”语法意义新探——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发的思考与探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10 王琳;;方位词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莉娜;翻译中句子结构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10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淼;最简方案下附加语的移动合并及其位置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赵瑞粉;《现代汉语词典》程度副词配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崔显丽;《清平山堂话本》连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艳;汉语“A+过+O”结构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谢亮亮;俄语原因意义的表达及与汉语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伍铁平;;与普通语言学有关的几个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5期

2 刘涛;杨亦鸣;张辉;张珊珊;梁丹丹;顾介鑫;胡伟;;语法语境下汉语名动分离的ERP研究[J];心理学报;2008年06期

3 徐枢;谭景春;;关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词类标注的说明[J];中国语文;2006年01期

4 张博;现代汉语同形同音词与多义词的区分原则和方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04期

5 安华林;从两种词表看名、动、形兼类的处理[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04期

6 沈家煊;;我看汉语的词类[J];语言科学;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爱晶;陆敏;;去粗存精 取精用弘——构式语法研究概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董娜轶;;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浅析关联理论与构式[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李勇忠;祈使句语法构式的转喻阐释[J];外语教学;2005年02期

4 张磊;张瑞虹;;构式语法应用于二语习得研究的可能性[J];考试周刊;2007年38期

5 王海峰;;离合词离析形式AxB的构式特征[J];汉语学习;2009年01期

6 闫洪勇;施晓伟;;基于语料库的构式语法研究的理论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7 于红;戴卫平;;认知语法与构式语法说略[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3期

8 蒋世强;;构式语法的符号学诠释[J];语文学刊;2010年21期

9 张洁;;用构式语法分析汉语的存现句和容纳句[J];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10 余兰;;构式语法及在其框架下的语言习得[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赵强;;语言结构的轭式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李云靖;;“NP+的+VP”结构的构式语法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武振玉;;试论副词“总”的产生与发展[A];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学术论文集(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四卷)[C];2005年

4 陈瑶;;“给予”义动词兼表“施受”的动因研究——以徽语祁门话的“分”为例[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宁静;张卫国;;动词配价的确定原则及三价动词再分类探索[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宋玉柱;“加以了”能说吗?[N];光明日报;2001年

3 王們;“亲亲我我”应是“卿卿我我”之误[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鸣镝;汉语构式承继关系及其认知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2 朱茜;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能”的多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石彦霞;《纪效新书》句法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郑娟曼;现代汉语贬抑性习语构式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皇甫素飞;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琴;“X不X”正反问句生成、演化与语用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8 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D];北京大学;1997年

9 申修瑛;现代汉语词语搭配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郭印;汉英致使交替现象的认知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丰蓉;构式语法视角下“起来”中动句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沈冲;从汉语儿童语言习得角度浅谈构式语法[D];辽宁大学;2011年

3 黄巾格;“被+X”构式的构式语法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4 李小乐;基于构式语法的中英文网络语言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5 刘奇;基于构式语法的“A倒A”结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6 王娟娟;现代汉语存现句的构式语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黄学强;构式语法下英汉被动构式功能的对比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8 陈晶晶;基于构式语法的汉语双数量结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9 彭星星;从构式语法看汉语谐音仿拟[D];湖南大学;2012年

10 徐梦蝶;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构式的认知阐释[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149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1149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5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