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动句及其同义句式语篇变换考察
本文关键词:重动句及其同义句式语篇变换考察
【摘要】:重动句最易出现在因果、对比、假设等语境中,在与上文衔接时倾向于用VP1延续已知信息,在与下文衔接时倾向于用VP2实现语篇推进。重动句承载着四种传信功能:引入未知信息、延续已知信息、重复隔断信息和提示主题信息。重动句最大的交际功能是真实还原并立体呈现某一事件,在特定语境中也可凸显主观性。在“把”字句、“被”字句、话题句、主谓宾句四种相关句式中,重动句的可变换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话题句主谓宾句“把”字句“被”字句。在致使、度量、评述三种重动句小类中,致使义、评述义重动句易替换为“把”字句或“被”字句,评述义、度量义重动句易替换为话题句或主谓宾语句;度量义重动句几乎不可替换为“把”字句和“被”字句,致使义重动句较难替换为话题句或主谓宾句。重动句向相关句式的替换都受到特定语篇因素的制约。当施事“主动施为者”角色被淡化或语篇视角集于VP1这一整体事件时,重动句不宜转换为“把”字句;当施事线性延续形成话题链或语篇视角限定为VP1这一行为或事件时,重动句无法替换为“被”字句;当VP1成为段落主题、VP1在对比语境中成为焦点或语篇凸显事件惯常性和行为自动性时,重动句难以转换为话题句;当重动句用在对比、强调语境中以凸显主观情态或以重动句VP1重复同指来衔接上下文时,重动句不宜替换为主谓宾句。重动句有区别于相关句式的独特表义与篇章功能。重动句表度量的语义功能几乎无法被“把”字句、“被”字句所取代,而表致使的语义功能无法被话题句、主谓宾句所取代;虽然重动句向各相关句式的替换受到不同语篇因素的影响,但均不易在VP1成为篇章主题,并在话语衔接中起重要作用的语篇中被替换,所以将VP1作为整体事件加以描述并话题化可以视为重动句区别于上述四种句式的独特篇章功能。
【关键词】:重动句 语篇 句式变换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4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绪论9-19
- 0.1 重动句研究综述9-15
- 0.1.1 重动句的语用功能9-10
- 0.1.2 重动句的语篇特征10-11
- 0.1.3 重动句及其相关句式11-15
- 0.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5
- 0.2.1 研究目的15
- 0.2.2 研究意义15
- 0.3 研究对象的界定、范围与分类15-18
- 0.3.1 研究对象的界定15-16
- 0.3.2 研究对象的范围16
- 0.3.3 研究对象的分类16-18
- 0.4 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18-19
- 0.4.1 语料来源18
- 0.4.2 研究方法18-19
- 第一章 重动句语篇功能考察19-31
- 1.1 重动句的语篇环境19-22
- 1.1.1 重动句语篇环境的界定与分类19-22
- 1.1.2 重动句在不同语境中的分布22
- 1.2 重动句的篇章衔接22-26
- 1.2.1 重动句与上文的衔接22-24
- 1.2.2 重动句与下文的衔接24-26
- 1.3 重动句的篇章功能26-29
- 1.3.1 重动句的信息功能26-28
- 1.3.2 重动句的交际功能28-29
- 1.4 小结29-31
- 第二章 重动句与“把”字句语篇变换考察31-40
- 2.1 与“把”字句的紧密程度31
- 2.2 与“把”字句的替换情况31-36
- 2.2.1 可替换性32-35
- 2.2.2 不可替换性35-36
- 2.3 限制替换的语篇因素36-39
- 2.3.1 参与者角色36-37
- 2.3.2 话题连贯37-38
- 2.3.3 语篇视角38-39
- 2.4 小结39-40
- 第三章 重动句与“被”字句语篇变换考察40-46
- 3.1 与“被”字句的紧密程度40
- 3.2 与“被”字句的替换情况40-42
- 3.2.1 可替换性41
- 3.2.2 不可替换性41-42
- 3.3 影响替换的语篇因素42-44
- 3.3.1 话题连贯42-43
- 3.3.2 语篇视角43-44
- 3.4 小结44-46
- 第四章 重动句与话题句语篇变换考察46-53
- 4.1 与话题句的紧密程度46-47
- 4.2 与话题句的替换情况47-50
- 4.2.1 可替换性47-49
- 4.2.2 不可替换性49-50
- 4.3 限制替换的语篇因素50-52
- 4.3.1 话题连贯50-51
- 4.3.2 话题凸显51-52
- 4.4 小结52-53
- 第五章 重动句与主谓宾句语篇变换考察53-61
- 5.1 与主谓宾句的紧密程度53
- 5.2 与主谓宾句的替换情况53-57
- 5.2.1 可替换性53-56
- 5.2.2 不可替换性56-57
- 5.3 限制替换的语篇因素57-60
- 5.3.1 主观强调57-58
- 5.3.2 话题连贯58
- 5.3.3 关注焦点58-60
- 5.4 小结60-61
- 结语61-63
- 参考文献63-66
- 后记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翼;;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语法问题的解释力:以汉语动结式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年04期
2 陈忠;;“结构-功能”互参互动机制下的重动句配置参数功能识解[J];中国语文;2012年03期
3 刘培玉;;动结式重动句构造的制约机制及相关问题[J];汉语学报;2012年01期
4 刘雪芹;;现代汉语重动句宾语指称意义研究[J];汉语学习;2011年05期
5 刘雪芹;;现代汉语重动句补语语义指向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邓小宁;;“得”字句的多角度考察[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1年03期
7 钟小勇;张霖;;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J];当代修辞学;2010年06期
8 钟小勇;;重动句宾语话语指称性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02期
9 施春宏;;动词拷贝句句式构造和句式意义的互动关系[J];中国语文;2010年02期
10 肖奚强;王灿龙;;“之所以”小句篇章功能论略[J];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钟小勇;重动句信息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孙红玲;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3 郭圣林;现代汉语若干句式的语篇考察[D];复旦大学;2004年
4 刘雪芹;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丽婷;现代汉语重动句可逆型变式句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李纯;论现代汉语重动句使用的选择性与强制性[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张静;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孙红玲;从量变到质变[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5 魏扬秀;重动句原因解释功能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1216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12161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