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虚拟主体:间性、语言与哲学

发布时间:2017-11-07 13:17

  本文关键词:虚拟主体:间性、语言与哲学


  更多相关文章: 虚拟主体 语言 哲学 主体间性


【摘要】:虚拟主体是现实主体将其行为扩展到网络虚拟世界而创造的数字化身份代表,这无疑促进了主体的虚拟化。虚拟空间对人类生存空间的扩展,为人的主体性的进一步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虚拟主体性与现实主体性相比的一个最重要区别在于允许"身体缺场"。这一重要区别引发了虚拟主体性原本不具有的一些特点,即虚拟主体是隐身交往的承载者,也是网络语言的缔造者。同时,虚拟主体性把主客交汇融合的境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之相适应的虚拟主体的虚拟语言不断地成为了重要问题。由于网络地位不断上升,虚拟主体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得更为重要,虚拟主体间性哲学以此为契机应用而生。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740036)
【分类号】:B089;H0-02
【正文快照】: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人们原有交往模式的突破,虚拟主体及间性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同现实主体及间性相比,虚拟主体及间性更能反映人们的自然本性等,因此,在网络时代对虚拟主体及间性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情况来说,这一研究也才刚刚起步,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桂亭;;交往的两重性:网络虚拟主体间性考察[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贺善侃;;虚拟主体性:主体性发展的新阶段[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黄鸣奋;虚拟主体:间性、艺术与哲学[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林旭霞;;论“虚拟主体”之法律地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高鸿;;现代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及其困境[J];教学与研究;2006年12期

6 虎小军;张世远;;主体间性:哲学研究的新范式[J];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7 成晓光;;语言哲学视域中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建构[J];外语学刊;2009年01期

8 白臻贤;;语言与存在的信仰维度: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外语学刊;2010年05期

9 孙余余;;论人的虚拟生存的生成[J];齐鲁学刊;2011年04期

10 旷剑敏;;语言主体间性及其发展的价值理想[J];求索;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新敖;;近年来国内文学主体间性理论研究述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王桂亭;;交往的两重性:网络虚拟主体间性考察[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于永海;胡洪力;;浙商社会网络的后结构主义观[J];商业研究;2010年10期

4 沙琦,冯建军;论主体间性及其教育[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仝冠军;论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J];出版科学;2003年03期

6 郭奇;;论主体间性视野下的编辑“六元”关系[J];出版科学;2009年03期

7 王凯元;;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城市社区治理结构[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王文科;宋红岩;;新媒介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范式探索[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彭志斌;;论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主体间性[J];重庆与世界;2011年15期

10 武宜金;王晓燕;;话语中“吧”的交互主观性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仝冠军;;论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A];中国编辑研究(2004)[C];2004年

3 张琳;;主体间性视角中的翻译主体[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林齐;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构成及交往实践教育模式的实现[D];上海大学;2011年

2 罗四,

本文编号:11525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1525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6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