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口译言语行为过程的主体性协同概念框架

发布时间:2017-12-10 02:12

  本文关键词:口译言语行为过程的主体性协同概念框架


  更多相关文章: 口译言语行为 主体性协同 概念框架 范畴空间 口译语类


【摘要】:本文从范畴空间认知视角讨论口译言语行为过程的特殊概念框架——主体性协同。口译言语行为思维涉及从发言人到译员、再从译员到听众的叠加运作,可视为涉及不同范畴空间的认知主体经验关联。对论证式、介绍式和联想式口译语类的考察表明,口译言语行为涉及三大主体空间:以发言者为主导的源语发布空间、以译员为主导的口译运作空间和以译语听众为主导的译语接收空间;口译思维加工有赖于在线搭建主体性协同平台,通过角色互助、情感延伸和意图重构等协同方式影响口译以言行事,实现口译语用功能。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汉语为母语的口译学员概念框架构建障碍研究”(项目编号:12BYY022) 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语境认知构建与交替传译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2Z170) 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外国语言文学”重点研究基地资助项目“中国学生主体性运作障碍对英汉交传过程的影响”(项目编号:JDW1216)的部分成果 宁波大学胡岚优秀博士基金奖励
【分类号】:H059
【正文快照】: 1.引言口译应专注口头跨语交际中的意义指向(SeleskovitchLederer,1995),也可视为口译意义传播任务的言语行为,用当代认知语义学所提倡的范畴空间来表述,口译研究的重点就是从源语空间到译语空间的意义构建过程,包括从发言人到译员以及由后者转向译语听众的思维叠加运作,在此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莹莹;张红霞;;汉英直接抱怨语的语用能力的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周丹;;不礼貌言语行为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3 瞧秀梅;王海芬;;言语与情绪[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4 杨振国;;从言语行为的身份意识谈普通话的推广[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5 华劭;说话人与受话人:从语用角度分析言语行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9年03期

6 李岩;;广播言语的个性[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7 林燕华;意向、言语行为和交际[J];惠州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8 刘龙根;言语行为意义观浅论[J];学习与探索;2003年02期

9 李纯,阿不都维力·吾术尔;汉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J];语言与翻译;2004年01期

10 胡范铸;基于“言语行为分析”的法律语言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大津;;论言语行为“得体性”探讨中的概念混乱[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胡范铸;;中国新闻言语行为构成性规则的演绎分析[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聂桂兰;;标语口号在乡村——江西吉安乡村户外标语口号的田野调查[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项成东;;元交际条件句的语用认知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黄永红;;群体文化和个体文化在言语行为中的体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钟宇驰;;关于得体性原则的再思考——与孟华先生商榷[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7 张静;;Context and Communication[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刘凤玲;;论修辞语用中的适应原则[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9 郝彦;;浅析消极言语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黄永红;;《群体文化和个体文化在言语行为中的体现》(英文)[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国功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重构:逻辑起点的重立与内涵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通讯员 王树丰 记者 徐华;中国话语语言学研究会成立[N];河北日报;2006年

3 刘焕辉 江西婺源人 南昌大学教授;言语交际学的草创与重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周诺;让语言学“热”起来[N];中国教育报;2004年

5 夏中华 渤海大学中文系;言语交际学与语用学分立而不对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张卫国;语言经济学研究存在三个主要维度[N];光明日报;2009年

7 张卫国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语言经济学研究所;语言经济学三大命题: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和制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英明;现代汉语致歉言语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2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樊小玲;汉语指令言语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吕晶晶;合意性原则与刑事庭审转述行为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梁晓玲;现代汉语引发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于秀成;汉语中非真诚性邀请行为语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许彩云;汉语指令性语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8 金立;合作与会话——合作原则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赵明炜;会话的交互言语行为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赵微;指令行为与汉语祈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慧;汉语虚假言语行为语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郭晋媛;汉语教学语境下不赞同言语行为的语用学分析[D];山西大学;2004年

3 凌来芳;[D];安徽大学;2004年

4 程进军;赞扬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培养外语学习中的交际能力[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董臻;中美文化差异之言语行为比较——“承诺”的文化差异[D];大连海事大学;2003年

6 潘小燕;中美道歉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7 王艺;言语行为和引语[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建祥;汉语语境下批评言语行为的定性和定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云;论言语行为得体性的概念[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高旗;汉语“纠错”言语行为的课堂实施[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2727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2727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c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