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回指可及性影响因素的认知心理学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17-12-11 05:07

  本文关键词:回指可及性影响因素的认知心理学研究述评


  更多相关文章: 回指 可及性 认知心理学 实证研究


【摘要】:Ariel在神经认知视野下,提出了"回指可及性理论",但是,其理论假设是否符合人的神经加工过程还缺少生理心理学证据的检验。认知心理学实证证据有效地检验了"回指可及性理论"的假设,同时还发现了当前回指研究的不足。将来应从单一理论角度或因素的研究向多因素交互作用研究发展。实践证明,科学实证证据能够有效地检验和发展语言学理论,而科学实证研究也需要语言学理论的系统指导,在语言研究中应将二者紧密结合。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1引言回指(anaphora)指在语言交际中用一个表达式(即回指语,anaphor)来指示一个之前已经引入的事物(即先行语,antecedent)的语言现象(Yule1985)。回指是一项重要的语言功能,对于人们追踪语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乃至于理解整个语篇都至关重要,因此受到语言学者的广泛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胡建华,潘海华;NP显著性的计算与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指称[J];当代语言学;2002年01期

2 胡建华;汉语长距离反身代词化的句法研究[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3 姜望琪;;篇章与回指[J];外语学刊;2006年04期

4 许余龙;英汉指称词语表达的可及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5期

5 赵鸣;刘涛;;语言回指加工的ERP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3期

6 高立群;刘兆静;黄月圆;;“自己”是谁?——对约束原则的实验研究[J];语言科学;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东生;;翻译过程中的框架转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 申彦丽;;以概念框架理论简析出现类动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3 曹顺娣;;英语间接前指形式产生的条件及分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4 张杰;英汉语反身代词长距离非句法照应[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5 赵宏伟;;英汉人称指示语先用现象对比及其翻译[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6年01期

6 王晓伟;;体貌回指研究的认知语法视角[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韩光清,王法政;英语缩略语略议[J];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8 刘伟;郭海云;;英汉可及性标记系统对比研究及照应指称语的翻译[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潘金凤;;俄汉篇章“零形回指”对比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4期

10 陈玮;;照应现象与礼貌原则[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林丽;毕玉德;;越南语给予类动词的语义结构和层级分类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2 施栋琴;;从篇章的角度看汉语的“名-代/代-名”同位结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宁;;汉语“自己”与英语反身代词的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喜荣;英汉叙述语篇参与者标识手段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徐莉娜;翻译中句子结构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陈静;语用认知视角下的指称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潘s銀N;现代汉语话题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杨一飞;语篇中的连接手段[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邱明波;动词的指向对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的句内回指的制约[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晓花;英汉指称照应对比研究及其翻译策略[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陈丹;英汉远近指示语的对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陈培;英语口语语篇中重读代词与非重读代词的回指可及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陈娟;框架理论下的隐喻翻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方艳;英汉第三人称照应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胡学群;英语致使—位移构式的认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余德华;英语广播新闻回指现象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8 倪刚;英语新闻社论中间接回指的认知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9 张玉兰;古代汉语动词的概念结构及其句法后果[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宝柱;“本文+动作动词”汉英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工;生成语法对汉语“自己”一词的研究[J];国外语言学;1994年01期

2 徐烈炯 ,刘丹青 ,袁毓林;《话题的结构与功能》评述[J];当代语言学;2003年01期

3 胡建华;汉语长距离反身代词化的句法研究[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4 许余龙;汉英篇章中句子主题的识别[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年06期

5 程雨民;;语用分析如何介入语言理解——评Levinson的照应理论,兼评黄衍的纯语用解释[J];现代外语;1993年04期

6 焦建亭,张必隐;汉语动词的隐含因果性对代词加工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5年05期

7 张兴利;白学军;;阎国利;;动词隐含因果关系在代词解决中的作用及时间进程[J];心理科学;2006年05期

8 缪小春;句子和语段理解中代词加工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4年03期

9 陈永明,崔耀;先述参与者的优势及句子不同成分的可提取性[J];心理科学;1995年01期

10 缪小春;句子语义、代词和先行词的距离对代词加工的影响[J];心理科学;1996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匡鹏飞;;论复句中时间词语的回指[J];长江学术;2009年01期

2 李艳微;;俄汉主从复合句中的回指现象对比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04期

3 徐赳赳;《汉语话语语法》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5期

4 张俊阁;;明清山东方言指示代词回指的特殊句法位置及其功能[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许保芳;肖德法;;语篇回指的多维研究综述[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6 方经民;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指称及其语境制约——兼与日语第三人称代词比较[J];当代语言学;2004年03期

7 石毓智;指示代词回指的两种语序及其功能[J];汉语学习;1997年06期

8 曹德和;也说“及其”句的语用规范——兼与何伟渔先生商榷[J];语文建设;1998年07期

9 蔡绿;;认知心理学视阈下汉语报刊阅读教材的编写[J];韶关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李华;;浅析广告中的预设推理[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鹏;;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翻译过程[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缑瑞隆;;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姜炜;;英汉表空间方位的介词的类比性研究——来自认知心理学的启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吴婷婷;;浅谈认知心理学对同声传译的影响因素及在记忆训练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鹤云;;光杆名词回指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香兰;周流溪;;转喻与回指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赵爱萍;;认知科学背景下的词汇加工及其深度习得[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施栋琴;;从篇章的角度看汉语的“名-代/代-名”同位结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袁野;;语篇理解及连贯的体验观——认知语言学及认知心理学的新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明华;认知语言学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夏军;从姓氏称说看汉字的认知[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3 记者 刘茜;美国学者解析“刺激匮乏”论[N];中国文化报;2010年

4 毛浩然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立足汉语篇章 关注研究热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卫东;语篇回指的功能意义解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11年

2 刘礼进;视点回指和汉英长距离反身代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赵卫;意识流语篇中搭桥回指的生成[D];山东大学;2013年

4 蒋平;零形回指的句法和语篇特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旭红;回指的DRT形式方案的问题及其解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邱明波;动词的指向对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的句内回指的制约[D];复旦大学;2011年

8 陈舜婷;汉语主从句间回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梁鲁晋;语篇中回指的功能[D];厦门大学;2007年

10 高彬;猜测与反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丹丹;基于可及性理论的英汉回指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2 方大军;第三人称代词“其”的回指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3 张月芬;“其”的回指功能及原则[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崔晓莉;词汇教学中记忆效果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5 郭银霞;指物代词“它”的回指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6 杨春慧;口译中的信息处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屠海波;汉语标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8 彭天笑;从认知—目的论的视角看文化缺省及其翻译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金旋;认知心理学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陈丽娟;处所义名词成分回指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772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2772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8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