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西宁方言的介词类型

发布时间:2018-02-28 07:51

  本文关键词: 西宁方言 前置词 后置词 语言接触 出处:《中国语文》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介词在汉语中广泛使用,不同的方言介词的数量、类型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介词的使用上,西宁方言有前置词和后置词,而且后置介词较为活跃,后置词的使用特点是和西宁方言语序类型的变异相和谐的,也和SOV语言的接触密切相关。
[Abstract]:Prepositions are widely used in Chinese, and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number and type of prepositions in different dialects. In the use of prepositions, Xining dialect has prepositions and postpositions, and postpositional prepositions are more active in Xining dialect. The use of postposition words is harmonious with the variation of word order type in Xining dialect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tact of SOV language.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规划课题(项目编号:09XJA740005)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S30402)的资助
【分类号】:H1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江蓝生;;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4年05期

2 赵桐茂,张工梁,朱永明,郑素琴,顾文娟,陈琦,章霞,刘鼎元;中国人免疫球蛋白同种异型的研究:中华民族起源的一个假说[J];遗传学报;1991年02期

3 刘丹青;吴语的句法类型特点[J];方言;2001年04期

4 任碧生;西宁话“把”字句的多样性[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江蓝生;;时间词“时”和“後”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司提反·米勒(Stefan Müller);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语法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包萨仁;蒙古语族东乡语与汉语的接触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丙甫;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下):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2期

2 王灿龙;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3 彭泽润;;论“词调模式化”[J];当代语言学;2006年02期

4 李蓝;现代汉语方言差比句的语序类型[J];方言;2003年03期

5 王莉;温州话"道"的将行体用法及其本字[J];方言;2004年02期

6 李启群;湘西州汉语方言两种特殊语序[J];方言;2004年03期

7 任碧生;西宁方言的前置宾语句[J];方言;2004年04期

8 曾晓渝;牛顺心;;六甲话两字组连读的韵律变调及其原因初探[J];方言;2006年04期

9 吴福祥;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目标[J];古汉语研究;2005年02期

10 屈哨兵;;“在NV下”式的受动特性与成立动因[J];汉语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郭中;;从类型学的角度看汉语的基本语序问题[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陈凡凡;;标记假说与汉语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及习得难度[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3 钱小飞;陈小荷;;含“的”字偏正结构的最长名词短语的自动识别[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鹿荣;现代汉语供用[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金钟赫;现代汉语语序的认知机制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振平;单音形容词作状语和补语的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李泉;单音形容词原型性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5 时兵;古汉语双宾结构研究[D];安徽大学;2002年

6 张燕来;兰银官话语音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7 祖生利;元代白话碑文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龙国富;姚秦汉译佛经助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屈哨兵;现代汉语被动标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协众;邵阳马草话的状态形容词[D];延边大学;2005年

2 覃东生;宾阳话语法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3 王荣;汉语“NP的VP”结构在句子中的句法语义语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季丽莉;汉语语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5 黄婉梅;儿童语言中的时处格、根由格、关涉格介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6 祁峰;定中式[A单+N]中“形名组合”的选择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7 邵洪亮;“V在+L”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正花;“(在+)X+上”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马慧;唐以前“得”字及相关“得”字句的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杜晓莉;《景德传灯录》同义名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如东;通泰方言的吴语底层及历史层次[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游汝杰;温州方言的语法特点及其历史渊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S1期

3 桥本万太郎;现代吴语的类型学[J];方言;1979年03期

4 刘丹青;吴语的句法类型特点[J];方言;2001年04期

5 马树钧;;汉语河州话与阿尔泰语言[J];民族语文;1984年02期

6 张伟;;论双语人的语言态度及其影响[J];民族语文;1988年01期

7 余志鸿;;元代汉语的后置词系统[J];民族语文;1992年03期

8 陈其光;语言间的深层影响[J];民族语文;2002年01期

9 刘丹青;汉藏语言的若干语序类型学课题[J];民族语文;2002年05期

10 吴安其;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的影响[J];民族语文;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金兰;;“是”字的语言哲学解读——兼论判断词与指代词的渊源关系[J];汉字文化;2011年03期

2 陆俭明;;语言研究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从英汉对比三例谈起[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余东涛;;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时间状语考察——可别度与时间状语标记的蕴含关系[J];外国语文;2011年03期

4 都兴宙;;《聊斋俚曲集》词语杂释[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4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钟明荣;谢双园;;古今介词类型之比较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罗天华;;试论动因运用对语序自由度的根本影响——以Hawkins长度顺序和可移动原则为例[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陶伏平;湖南慈利通津铺话连词、介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林素娥;湘语与吴语语序类型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白萍;内蒙古额尔古纳俄罗斯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罗天华;施格语言的形态—句法关联[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明荣;古今介词短语前置之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2 王惠;《元朝秘史》介词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3 马梦玲;西宁方言SOV句式类型学特点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褚俊海;桂南平话与白话的介词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5 覃东生;宾阳话语法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6 朱峰;介词框架“除了……以外”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闫克;现代汉语介词配价初探[D];河南大学;2007年

8 王萌;“里”类介词框架的句法、语义及隐现规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林天送;泉州方言语法四百年的演变[D];厦门大学;2006年

10 杨子琴;“从X起”介词框架及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464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5464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5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