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构通感认知模式的探讨
本文选题:通感 切入点:认知模式 出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试图在认知理论的框架下,运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家雷可夫(George Lakoff)与哲学大师约翰逊(MarkJohnson)所提出的体验哲学及隐喻理论中的理想化认知模式来分析通感,以探寻中西方不同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异同。
[Abstract]:Under the framework of cognitive theor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synaesthesia by using the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 of experiential philosophy and metaphorical theory proposed by contemporary American linguist George Lakoffand Master of philosophy Mark Johnson.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ognitiv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hind different linguistic phenomena in China and the West.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2011年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英汉语通感认知模式的对比运用研究”(11SZYQN25)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汪少华,徐健;通感与概念隐喻[J];外语学刊;2002年03期
2 陈志良;;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J];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01期
3 George Lakoff;Cognitive Linguistics:What It Means and Where It Is Going[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红艳;周启强;;概念整合理论对通感的阐释[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龚平;陈文安;;“一通多”视觉通感的隐喻解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3 宋兆娟;;也谈“通感”——从心理学到认知语言学[J];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张羽;;论通感及感觉词语的跨感觉迁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年02期
5 雷淑娟;;通感修辞与通感隐喻[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6 伍敬芳;赵湘波;;英、日、汉语中的通感现象——从心理学到认知语言学[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7 罗玲;;概念整合理论视野下的移就认知阐释[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8 王群;概念隐喻在中英爱情表达中的异同[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岳洋;马铁川;;从认知视角分析英、法、汉语的通感现象[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李剑虹;;论庄子的身体思维[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剑虹;自然与自由:庄子身体观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 雷震;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逻辑[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吴恩锋;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丁月华;概念隐喻理解中的美感体验对科学概念理解的作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张继文;中日古典定型诗歌中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8 黄碧蓉;人体词语语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王宇弘;英汉语通感认知模式对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10 王明树;“主观化对等”对原语文本理解和翻译的制约[D];西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月婷;从释意理论和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口译中意义的显性/隐性双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严霞;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认知隐喻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葛春意;关于人体隐喻词语的探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萌;移就辞格的构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许文婷;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时间系统的对比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琼;中美恭维语及其应答的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洪卫;《道德经》主阴思想的认知隐喻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袁璐;概念整合理论在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罗伟伟;灾难新闻标题的隐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琴;中美经济新闻报道中的隐喻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汪少华,郑守疆;从合成空间理论看隐喻的意义建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2 汪少华;隐喻推理机制的认知性透视[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10期
3 汪少华;合成空间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4 李国南;论“通感”的人类生理学共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淑娟;;通感修辞与通感隐喻[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2 王p,
本文编号:15866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58669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