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同到性别——语言教学研究新动向
本文选题:语言学习 切入点:认同 出处:《现代外语》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将性别与认同1结合进行的语言习得研究,视语言学习为一种社会活动,将学习者看作是参与社会活动的实体,而性别则是构成学习者社会认同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采用叙事性研究、批判民族志等方法,这一派研究旨在构建一套更加适合学生需求,激发学习动机,鼓励学生积极改变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随着中国力量的上升,世界语言教学界的目光正在转向中国的英语及对外汉语教学,其研究思路与本文所述基本一致,可为我国未来的语言教学研究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启示。
[Abstract]:The stud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which combines gender and identity, regards language learning as a social activity and learners as an entity involved in social activities. Gender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of learners' social identity. Through the use of narrative research, critical ethnography and other methods, this school of study aims to build a set of more suitable for students' needs and stimulate learning motivation. Encourage students to actively change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eaching. With the rise of China's power, the world language teaching community is turning its attention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China, and its research ideas are basically the same as thos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It can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and inspiration for future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in China.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
【分类号】:H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边永卫;高一虹;;英语学习自传性文本中的自我认同建构[J];外国语言文学;2006年01期
2 施珊珊;倪传斌;;基于荟萃分析的语言认知性别差异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年03期
3 杨超美;英语学习者性别差异的研究与对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4 黄崇岭;性别差异与大学外语教学——对外语学习中女强男弱现象的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于学勇;性别与二语习得能力关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08期
6 高一虹;李玉霞;边永卫;;从结构观到建构观:语言与认同研究综观[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01期
7 林秋茗;;中国学生英语韵律习得与性别的关联研究[J];现代外语;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静秋;陈松云;杨劲松;;从句层修辞操作角度看英语写作中的性别差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刘佳;;男性在外语学习中的劣势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3 孙新娟;;男女生英语学习心理差异研究[J];才智;2009年20期
4 吴碧宇;;英语自主学习中性别差异的心理学解释与教育管理对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刘宏伟;;师生性别的异同与学生成绩相关性的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6 高俊丽;马波;;外语学习中性别差异的体现及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7 邓小晴;;在跨文化交际中增强民族文化意识[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04期
8 贺哲;;大学英语课堂上的性别差异及其相关对策[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04期
9 许保芳;袁凤识;李涛;;从TEM4看外语学习者单项技能的性别差异[J];国外外语教学;2007年03期
10 高一虹;;外语学习与认同研究在我国情境中的必要性——回应曲卫国教授[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石运章;中国外语学习者课堂内外英语交际意愿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张元卉;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杨桃莲;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建构[D];复旦大学;2009年
4 姚春林;汉语母语大学生英语空间介词习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赵翠兰;精神追寻:农民工子女的语言与自我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秀艳;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及其引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周魁;批判理论框架下的大学英语学习者身份/认同变化的个案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汪祖圣;城镇普通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琳娜;言语交际中身份构建及其顺应性研究[D];宁波大学;2010年
4 姜秀娟;学习风格对学习策略选择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霞光;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语言学习策略与口语交际能力的相关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6 田踊;人格特征与英语学习成绩[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吴喜娜;汉字手写轨迹及特征的自检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华茹;中国大学生言语性别差异[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9 吴碧宇;英语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性别研究及教育管理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立键;高中生英语学习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定洪;中介语语音系统的成因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施珊珊;倪传斌;;基于荟萃分析的语言认知性别差异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年03期
3 林秋茗;;英语语音的交际功能及其教学方法[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7年04期
4 石运章;刘振前;;外语阅读焦虑与英语成绩及性别的关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杨超美;英语学习者性别差异的研究与对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6 林焘;;语音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03期
7 黄崇岭;性别差异与大学外语教学——对外语学习中女强男弱现象的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文秋芳!210093;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2期
9 徐亮;语言习得神经机制性别差异对优化二语习得策略之启发——兼评托尼·巴赞的放射性思维导图原则[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06期
10 文秋芳,王立非;影响外语学习策略系统运行的各种因素评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非小说;I712F082F;F082_4迪迪恩的小说与[J];态7-9I71;2001年02期
2 非小说;I712F082F;F082_4迪迪恩的小说与[J];态7-9I71;2001年02期
3 非小说;I712F082F;F082_4迪迪恩的小说与[J];态7-9I71;2001年02期
4 涂家金;;关于“以言动众”的策略——浅谈比彻的修辞形势理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涂家金;;关于“以言动众”的策略——浅谈比彻的修辞形势理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涂家金;;关于“以言动众”的策略——浅谈比彻的修辞形势理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涂家金;;关于“以言动众”的策略——浅谈比彻的修辞形势理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8 涂家金;;关于“以言动众”的策略——浅谈比彻的修辞形势理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涂家金;;关于“以言动众”的策略——浅谈比彻的修辞形势理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涂家金;;关于“以言动众”的策略——浅谈比彻的修辞形势理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辉;;文化符号[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曹铁根;;称呼与得体[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3 徐时仪;;语源义研究与词典释义溯源[A];中国辞书论集1997[C];1997年
4 韦宗林;;水族文字“反书”成因简议[A];贵州省水家学会第三届、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1999年
5 周明强;;言语社区构成要素的特点与辩证关系[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史秀菊;;浅谈文化心理与交际得体性的关系[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7 周有光;;女士不宜称先生[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郑定欧;;方法论的呼唤[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陈曦丹;;普通话阴平和上声的听感分界[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韩敬体;;语文词典编纂者应有的修养——从王同亿先生的《新世纪现代汉语词典》说起[A];中国辞书论集2001[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国华;这些“他(她)”有必要吗?[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2 周静 祝爱华;异体字的“淘汰”与“认同”[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3 记者 赵军;语言时尚体现生活追求[N];长春日报;2006年
4 谢俊英;普通话获中国各民族普遍认同[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5 本报评论员 马蔚;不过度忧虑,,也不消极对待[N];工人日报;2005年
6 记者 孔德胜 任德京;我市语言文字工作顺利达标[N];兰州日报;2005年
7 周志强;新语文:拒绝还是接受[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乐黛云;如何才能跨文化对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9 宝鸡文理学院历史系 高强;“炎黄子孙”称谓的来龙去脉[N];光明日报;2008年
10 辽民研 整理;中国民俗语言学研究日趋成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曾炜;绝对程度副词及相关形式的应用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2 林莺;张爱玲文学语言中的隐喻[D];复旦大学;2010年
3 高海洋;北京话常用词社会分层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4 陈心林;南部方言区土家族族群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雷红波;上海新移民的语言社会学调查[D];复旦大学;2008年
6 张玉芳;演讲话语象征性互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蕾芳;认同与翻译[D];外交学院;2005年
2 程环;论社会变量对语码转换使用的影响[D];安徽大学;2007年
3 虞锐;性别差异在语言中的反映[D];新疆大学;2004年
4 高丹丹;从社会文化视角看交际风格上的性别差异[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杨玉枫;论交际中的性别差异[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杨芳;幽默与性别:幽默言语行为及语用策略[D];西南大学;2007年
7 樊斌;基于汉语语料库的性别词汇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8 杨朝燕;从女性主义翻译观看译者的主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赵梦涛;性别话语风格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董f 昭;大学生群体的汉语恭维语应答策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008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00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