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时期夏衍的翻译戏剧
本文选题:翻译戏剧 切入点:反战思想 出处:《戏剧文学》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夏衍在抗战时期翻译出版的戏剧共有《三兄弟》《两个伊凡的吵架》和《复活》三部。本文认为宣传反战思想、关注抗战现实、揭示大众的抗战心理等是战时夏衍翻译戏剧的主要内容,其戏剧译本完全契合了抗日战争的实际需求,体现了在特殊的文化和时代语境下作家自觉的翻译选择。
[Abstract]: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Xia Yan translated and published three plays, "three brothers" "two Ivan quarrels" and "Resurrection". Revealing the psychology of mass anti-Japanese war is the main content of Xia Yan's drama translation in wartime. His drama translation completely meets the actual demand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reflects the writer's conscious translation choice under the special cultural and contemporary context.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基金】:重庆市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抗战时期重庆的戏剧翻译研究”
【分类号】: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黄献文;;论夏衍的话剧创作[J];剧作家;2006年03期
2 蔡定国;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在桂林初探[J];学术论坛;1996年05期
3 张道才;;简论夏衍抗战时期的剧作[J];中国戏剧;2007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希今;;幕表剧《仇大娘》及其有关史料[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孙智丽;;浅谈《雷雨》中蘩漪的人物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3 郭晓丽;;论南开新剧团早期剧作《一元钱》[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4 步凡;;爱尔兰戏剧中的女性形象在现代中国文学中的转变[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刘凝凡;刘荣争;;《野玫瑰》之争与抗战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谢柏梁;曹禺悲剧艺术论[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吴萍;;翻译的颠覆力——反思中国现代话剧的发生[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8 张宜昂;中国第一部现代话剧——《新村正》[J];当代戏剧;2004年04期
9 姜小凌;论《诗学》对《雷雨》的影响[J];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03期
10 侯靖靖;;17年间(1949—1966)奥尼尔戏剧在中国译界的“缺席”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怡瑾;;“跨文化”探索的现代戏曲——以吴兴国的“当代传奇剧场”创作为依据[A];京剧与现代中国社会——第三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2 鲍国华;;入世的才情与出世的有情——李叔同(弘一大师)新论[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美丽;中国现代戏剧原型阐释[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永春;《少年中国》与五四时期社会思潮[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郑坚;五四以来中国文学中的小资产阶级形象溯源[D];复旦大学;2004年
4 王林;论田汉的戏剧译介与艺术实践[D];复旦大学;2004年
5 姜洪伟;李健吾剧作论[D];复旦大学;2004年
6 杨新宇;复旦剧社与中国现代话剧运动[D];复旦大学;2005年
7 李康仁;韩国曹禺早期话剧研究概况与曹禺剧本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8 温潘亚;泛政治化语境中的历史叙事[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苏琼;“她人”场景:现代女性戏剧论[D];南京大学;2001年
10 秦喜清;1920年代:民族认同与中国早期电影的确立[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雯;论“五四”小说的婚恋观[D];西北大学;2010年
2 邓良;话语与心态:南国社的在野立场[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王颖;中国现代作家对娜拉形象的接受与再创造[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李万荣;历史的艺术反思[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于昆;狂飙时代的灵魂交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陈敏;白薇和杨骚:话剧的性别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华;邹韬奋与中国近代新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美芳;戏剧“写意”析疑[D];厦门大学;2002年
9 陆亚萍;在熔合中上升 在借鉴中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孙大林;曹禺早期剧作的命运观念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蒲生;;抗战时期我国民族语言学和民族学研究综述——以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研究为个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02期
2 聂蒲生;;抗战时期迁居昆明的民族语言学家对云南各民族语言的调查研究[J];学术探索;2010年04期
3 聂蒲生;;抗战时期迁居昆明的语言学家对地方民族语言的调查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周章轼;;变化多姿的颠倒词[J];语文教学与研究;1989年07期
5 聂蒲生;抗战时期在昆民族语言学家的调查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王瑞成;抗战时期后方经济新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7 朱德熙;;悼念王力师[J];语文研究;1986年03期
8 聂蒲生;抗战时期民族语言学家对云南各民族语言的田野调查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9 聂蒲生;论抗战时期在滇民族语言学家对云南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研究[J];学术探索;2003年06期
10 鲁桓;;《大俄汉词典》如是我见[J];辞书研究;198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以鸿先生谈吟诵[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陈长林;“搞”字并非夏衍造[N];中国教育报;2007年
,本文编号:16095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09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