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方言的动态助词“稳”
本文选题:柳州方言 切入点:动态助词 出处:《语言研究》2012年03期
【摘要】:柳州话的"稳"有动态助词用法。动态助词"稳"由形容词"稳"语法化而来。柳州境内讲客家话的人很多,柳州客家话有动态助词"稳"。"稳"能从一个词汇成分演变成一个语法成分,跟客家方言的影响不无关系。
[Abstract]:The word "stability" in Liuzhou dialect has the use of dynamic auxiliary words. The dynamic auxiliary word "stability" comes from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adjective "steady". There are many Hakka speakers in Liuzhou. Liuzhou Hakka dialect has a dynamic auxiliary word "stable", which can change from a lexical component to a grammatical element,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influence of Hakka dialect.
【作者单位】: 广西工学院文学艺术教学部;
【分类号】:H1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黄晓雪;;安徽宿松方言的“倒”[J];长江学术;2010年01期
2 杨永龙;;从稳紧义形容词到持续体助词——试说“定”、“稳定”、“实”、“牢”、“稳”、“紧”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瑛;;从方所范畴到语气范畴:句末助词“在埾”的由来[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王莉;温州话"道"的将行体用法及其本字[J];方言;2004年02期
3 邢向东;论现代汉语方言祈使语气词"着"的形成[J];方言;2004年04期
4 王健;汉语方言中的两种动态范畴[J];方言;2005年03期
5 冯利华;;《庚道集》中“定”的语法化等级考察[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昌梅香;;体标记“紧得”在云楼方言中的语法化[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08期
7 刘街生;;动结组构与名词配置[J];汉语学报;2008年02期
8 易丹;;柳州方言的“倒”[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9 刘永华;;先秦汉语的体表达及其类型特征[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7期
10 王培敏;;安徽铜陵话反复体标记“紧”[J];语文学刊;2009年2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邓永红;桂阳土话语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蒋尊国;湘南蓝山土市话的体系统[D];暨南大学;2006年
2 李艳华;“V1着V2着”的形式、关系与功能[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清;罗田方言的进行体和持续体[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尚新丽;邢台方言的语流音变[D];河北大学;2009年
5 刘丽;《型世言》时间副词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6 刘环;潜江方言语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崔贵兵;“V不C”结构的词汇化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2 郑懿德;福州方言的方位词[J];方言;1995年02期
3 赵怀印;霍邱方言中的一种动词重叠句[J];方言;1995年03期
4 徐丹;从北京话“V着”与西北方言“V的”的平行现象看“的”的来源[J];方言;1995年04期
5 李行杰;描写分析 综合创新[J];方言;1999年01期
6 刘祥柏;六安丁集话体貌助词“倒”[J];方言;2000年02期
7 周元琳;安徽庐江方言的虚词“之”[J];方言;2000年02期
8 吴福祥;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一)[J];方言;2001年04期
9 吴福祥;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二)[J];方言;2002年01期
10 邵宜,詹伯慧,伍巍;粤西十县(市)粤方言的语音特点[J];方言;199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卫华;;《董解元西厢记》中的动态助词[J];理论月刊;2011年08期
2 景美;;河北元氏方言动态助词[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年02期
3 蒋媛媛;;“A着”句式在甘南方言中的用法特点[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童亚飞;;对盐城方言中动态助词的分析与研究[J];吉林教育;2011年22期
5 广丽媛;;试论日韩留学生习得“着”的偏误原因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1年09期
6 丁丽静;;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了”字的再次研究[J];文学教育(中);2011年08期
7 马西锋;;小学英语把好“年级关”[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4期
8 赵庆燕;;昭通方言动态助词“倒”和“起”[J];大舞台;2011年08期
9 游红明;;韩国学生动词词组习得偏误分析之一——动词本身的偏误——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1年16期
10 孙立新;;关中方言“了”字初探[J];唐都学刊;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新年;《祖堂集》动态助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2 蔡华祥;盐城(步凤)方言动态助词及相关语法手段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肖万萍;桂北永福官话特色虚词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康忠德;居都仡佬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郑Y靛,
本文编号:16862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86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