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文化意象重构在陶瓷术语翻译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8-05-25 20:34

  本文选题:意象 + 重构 ; 参考:《大舞台》2012年08期


【摘要】:各民族语言、文化、生活环境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表达产生差异,译者作为两种文化之间实现沟通的使者,应该具有这种敏锐的意识,当译出语的文化意象在译入语中没有准确而恰当的对应物时,译者就要考虑进行文化意象重构。陶瓷的精美和别致要求译者在翻译陶瓷术语时特别要注重文化意象的转换,译者要采用译入语读者熟知或易于接受的文化意象来表达,顺利完成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意象传递。
[Abstract]:The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culture and living environment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will lead to differences in the expression of the same thing. Translators, as messenger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should have this keen awareness. When the cultural imag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does not have an accurate and appropriate counterpart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translator should conside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al image. The fineness and chic of ceramics require translators t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images when translating ceramic terms. The translator should express them with cultural images which are familiar or acceptable to the target readers and successfully complete the transfer of cultural imag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作者单位】: 景德镇陶瓷学院;
【分类号】:H059;J5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萍,王建国;景德镇陶瓷及其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5年01期

2 马菊红;对现行术语定名原则之我见[J];科技术语研究;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焕池;跨文化交际和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翻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欧阳利锋,徐惠娟;从文化语境的角度谈语用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3 程洪珍;东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与英汉语言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4 张彦;《红楼梦》中的称谓与中国传统称谓文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汪旭琴;从文化渊源看汉英姓名习俗[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甘文凝;浅谈《红楼梦》中人名的翻译技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王青;语用等效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8 冯晓英,王玉明;英汉委婉语的产生渊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袁梅;“花”的英译种种与文化信息传递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郭继东,郭兰英;汉语广告的英译方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Unicorn and Dragon-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Animal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郑琳;;习语翻译中文化缺省的补偿[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郭莉;;揭秘信息误读——试论《潮骚》译本中的翻译问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陈媚媚;;汉英民族思维差异与句子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陈立珍;;跨文化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与英汉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陈谊;;《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熟语翻译中异化和归化两种策略的运用[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韩子满;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2 郦青;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占喜;翻译过程的关联—顺应研究—文化意象处理举隅[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4 温建平;翻译中价值组合体的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5 李莉;国俗语义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6 朴哲浩;影视作品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王祥玉;汉英句型翻译的认知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杨彬;心智的门铃[D];苏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宛蓉;关联理论框架下《红楼梦》隐喻翻译的效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祝元娜;论外宣翻译中的文化障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赵洪秀;从奈达功能对等看《红楼梦》亲属称谓语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潇;语域理论与电影片名互译初探[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李忱;从接受美学的视角论述广告翻译[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6 范爽;关于英汉品牌名称翻译策略和英汉广告翻译策略的对比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7 蒋新欣;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看英汉广告翻译的本土化策略[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8 刘婷婷;英汉词义的不对应性及翻译[D];外交学院;2001年

9 周玉亮;英汉谚语对比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10 钱钰;论地区文化对翻译风格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丁一;怎样对待科技新词的命名[J];中国科技翻译;1998年01期

2 吴同;Internet及其相关名词的译名讨论[J];中国科技翻译;1998年02期

3 平海风;日语科技文献的外来语问题[J];中国科技翻译;1999年01期

4 郝玉香;中国陶瓷艺术与佛教文化[J];南都学坛;2001年05期

5 马建春;明代陶瓷与伊斯兰文化[J];西北民族研究;1994年01期

6 周光父,高岩杰;音译为主 意译为辅——试论科技术语的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1989年02期

7 黄昭厚;谈谈科技术语的译名审定与统一[J];上海科技翻译;1990年01期

8 马清海;试论科技翻译的标准和科技术语的翻译原则[J];中国翻译;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务刚;;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盛晓明;从公共性到主体间性——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转向[J];浙江学刊;1999年05期

3 乐中保;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重构[J];孝感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房定坚,禹昱;浅论二语习得中的意象[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么孝颖;;电影片名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的归化原则[J];电影文学;2009年18期

6 谢志礼;冲破当前写作理论体系误区,实行新的目标重构[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3期

7 和红军;言不尽意与艺术语言的意象化[J];楚雄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8 魏慧萍;词义与意象[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3期

9 韦晓军;浅谈网络时代的高职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J];高教论坛;2005年04期

10 苏跃;;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英珍;;隐喻的语用文化对比与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王士芬;张瑞兰;彭聃龄;;汉字意象值与意义值的测定[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3 吕绮锋;;翻译活动之中译者的功能——以生态翻译为中心[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轩治峰;;具象-抽象-具象:翻译的一个心理路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魏志成;;汉语句型系统的解构与重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魏慧萍;;意象沉潜的世界——词义研究的哲学探索[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周笃文;;略谈韵的作用[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8 梁敏儿;梁慧敏;;教科书范文分类与文体范式:以现代写景文为例[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傅惠生;;《翻译学导论》框架思考与设计[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牛保义;;综合扫描和序列扫描——英汉语工具主语句的认知方式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西北大学 陈汉良 陈国庆;五四时期翻译活动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传播[N];光明日报;2010年

2 赵宗禧;北京老字号全球征集中餐译名[N];西部时报;2007年

3 唐瑾;跨越三千年的翻译通史[N];中华读书报;2006年

4 唐瑾;《中国翻译通史》演绎翻译三千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梁葆莉;读书之学与演讲之术[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6 姜秋霞;翻译学:科学与艺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N];光明日报;2002年

7 沈则瑾;世界翻译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N];经济日报;2008年

8 张绪山 王明毅 张强;翻译事业的百年历程与目前现状[N];中华读书报;2006年

9 钱志富;翻译的功用[N];文艺报;2007年

10 许钧邋朱玉彬;我国翻译史研究的新进展[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一凡;翻译与现代汉语的变迁(1905-1936)[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滕梅;1919年以来的中国翻译政策问题初探[D];复旦大学;2008年

3 汤(竹君);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傅昌萍;模糊化思维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任庆梅;构建外语环境下的中介语发展认知心理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熊兵娇;实践哲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迟庆立;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多译本互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庄刚琴;由否定性到不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王雪明;制衡·融合·阻抗[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代球;汉语旅游文本中文化负载及意象的翻译:功能翻译观[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2 孙冬梅;浅谈汉字的构形理据及其现实意义[D];吉林大学;2008年

3 周兰;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在隐喻分析中的应用[D];暨南大学;2009年

4 林晓萍;论翻译的文化桥梁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5 何俊芳;语法隐喻的认知阐释[D];西北大学;2006年

6 唐本仙;论中国西域翻译活动的目的[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梁海英;双重代码理论在外语阅读过程中的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芝良;基于语链理论的量词相对辖域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9 吴雅文;以翻译为先导的中韩近代西学之异同辨析[D];苏州大学;2008年

10 杨蓥璨;新角度看林纾翻译[D];四川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345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9345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7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