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论上古汉语的指示代词在不同语体中的指示性

发布时间:2018-06-02 04:42

  本文选题:上古汉语 + 指示代词 ; 参考:《当代修辞学》2012年01期


【摘要】:上古汉语的指示代词在语义上具有综合性的特征,这一特征使得它们可以在语篇中较为自由地指称人或事物。本文认为,上古汉语的指示代词在书面语体和会话语体中所体现出来的指示性有较大差异:在书面语体中,指示代词主要起回指功能;在会话语体中,指示代词主要起外指功能。但不论用于哪种语体,上古汉语的指示代词都是在语义上对其所指起识别作用,而不是在语法上对其预指项进行完全替代,所以上古汉语的指示代词并没有发展为第三人称代词。
[Abstract]:In ancient Chinese, demonstrative pronouns have a comprehensive semantic feature, which allows them to refer to people or things more freely in discourse.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demonstrative pronouns in ancient Chinese hav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written language and the social discourse: in the written language, the demonstrative pronouns mainly play the role of anaphora, and in the conversational body, the demonstrative pronouns play a role in anaphora. The demonstrative pronoun mainly functions as an external reference. However, in any language style, the demonstrative pronouns in ancient Chinese are semantically used to recognize their references, rather than to replace them in grammatical terms. So the demonstrative pronouns of ancient Chinese did not develop into third-person pronouns.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汉语指示代词的语法化及相关构式研究”资助(课题批准号:2010BY Y 004)
【分类号】:H14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玉金;;论西周汉语中有无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J];古汉语研究;2006年01期

2 彭宣维;代词的语篇语法属性、范围及其语义功能分类[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林亚红;汉语早期“其”字考[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2 朱洁;《世说新语》人称代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3 郭爱平;先秦汉语“其”字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徐萱春;《史记》中的人称代词[D];浙江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袁雪梅;现代汉语虚指的“他”的来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琨;;谐声字与上古复声母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赵琳;;指示代词“夫”与“这、那”的语法化比较及分析[J];大舞台;2011年06期

3 梅晶;;上古汉语中的月相词探析[J];语文学刊;2011年11期

4 庞雪丽;;辞书中“该”的义项分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5 梁银峰;;古汉语中的标补词“夫”初探[J];古汉语研究;2011年02期

6 邹秋珍;;战国出土与传世文献中的第三人称代词[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梁银峰;;东汉至唐五代时期“他+N”格式中“他”的语法功能及其流变[J];语言科学;2011年03期

8 方秀娟;;“然”的词义演变与虚化[J];教师;2011年20期

9 朱淑华;;上古汉语“指示代词+NP”中指示代词的功能研究[J];理论界;2011年08期

10 宋金兰;;“是”字的语言哲学解读——兼论判断词与指代词的渊源关系[J];汉字文化;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毛家菊;张琳;夏爱军;陆汝占;;情景中汉语指示代词短语解释的形式化[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陈齐林;;汉语系词“是”的研究综合论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燕玲;;泉州方言基本形指示代词初探[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应学凤;;右文说与语音象似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尹烨;;《诗经》代词用法浅析[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6 姜庆姬;;汉语和韩语词汇的潜性与显性——以兄弟姐妹类称谓语、指示代词、数词为主[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潘悟云;;汉藏二族,血肉相连——生物学与语言学的视角[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8 邓兆红;;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朱轶;;《说文解字》“田”部字小议[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梁银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语法问题札记[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天津中医药大学 罗根海;力戒望文生义[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2 汪维辉;古人如何“吃饭”[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3 东北师范大学 彭爽;现代汉语旁指代词功能透视[N];社会科学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赵志研;从古代汉语的演变看民族关系的发展[N];中国民族报;2009年

5 李亚明;《尔雅》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坐标[N];社会科学报;2001年

6 宋明;三星堆“巴蜀图语”是古彝文?[N];凉山日报(汉);2007年

7 宋明;“我认出了三星堆巴蜀图语”[N];四川日报;2007年

8 林华东;闽南方言的流播与闽台文化认同[N];光明日报;2010年

9 唐雪凝 张金圈 曲阜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空间问题研究的新创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河南平顶山市二中 李晓红;中古汉语副词“分别”的虚化[N];学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华;现代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的多维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芮东莉;上古汉语单音节常用词本义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杨作玲;上古汉语非宾格动词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呼叙利;《魏书》复音同义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盛银花;安陆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文杰;早期汉译佛典语言研究[D];四川大学;2000年

7 李素秋;汉维多重定语语序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D];北京大学;1997年

9 邓永红;桂阳土话语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凡;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同义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远;指示代词“这/那”类汉英对比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郝冬梅;汉英指示代词对比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张启林;汉英指示代词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远远;近指指示代词“是”和“此”[D];温州大学;2011年

5 刘薇;现代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若干功能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贾李娟;上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金宁黎;留学生指示代词语篇衔接的偏误分析及习得考察[D];复旦大学;2011年

8 王晓荟;指示代词“本”和“该”对比及教学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池丹;英汉指示代词功能对比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10 任婧;汉法指示代词对比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674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9674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9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