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对汉语反身代词的习得研究
本文选题:汉语反身代词 + 形态句法接口 ; 参考:《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03期
【摘要】:本研究在生成语法理论框架下,采用语法判断的方法 ,考察了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能否依据反身代词的形态句法规则指称汉语简单反身代词"自己"及复合反身代词"他自己"。研究结果显示,留学生的中介语语法没有遵循反身代词的形态句法规则,其母语(英语)对汉语反身代词的影响较大。母语促使他们成功习得构词形态上与母语反身代词相似的"他自己",但阻碍了他们习得构词形态上与其母语反身代词相异的"自己"。文章最后还探讨了研究结果对汉语二语教学的启示。
[Abstract]:This study, under the framework of generative grammar, uses the method of grammatical judgment to investigate whether foreign students who are native to English can refer to the Chinese simple reflexive pronoun "himself" and the compound reflexive pronoun "himself" according to the morphologic rules of the reflexive pronou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language grammar of the foreign students does not follow the form of reflexive pronoun. The native language (English)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hinese reflexive pronoun. The mother tongue encourages them to acquire the "himself" similar to the mother tongue reflexive pronoun in the form of word formation, but hinders them from acquiring the "self"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ir native pronouns in the form of word formation. Apocalypse.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不同母语背景留学生汉语句法发展模式研究”(11CYY028)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级一般科研项目“第一约束原则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运用:以汉英反身代词的二语习得研究为例”(KX181089)
【分类号】:H1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黄月圆 ,杨素英,高立群 ,崔希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反身代词习得考察[J];汉语学习;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唐世民;;Piaget与Chomsky的一场争论与语言习得的基本问题[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2 黄月圆 ,杨素英,高立群 ,崔希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反身代词习得考察[J];汉语学习;2005年05期
3 姜海燕;;韩汉反身代词“■■”和“自己”的对比[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 梁德惠;;近30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习得考察与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郑众;现代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动态照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何洁;汉语儿童早期语法中的“自己”[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申莉;叙述体中“我”的回指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2 何蕾;现代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巍;初级汉语水平外国留学生疑问代词习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许银;汉语儿童反身代词长距离受约束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茜;;跨文化交际中常见汉语话语标记语使用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年12期
2 蔡金亭;母语迁移与主题突出结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3 张中美;;连接主义理论框架下的母语迁移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许卓艺;;语用负迁移导致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16期
5 钱敏;;二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之探析[J];中州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6 李爱华;;论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的认知制约[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张萍;王海啸;;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概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刘玉萍;;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段赛男;;母语迁移研究综述[J];考试周刊;2009年18期
10 黄瑞红;;语言的标记性与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的关系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邓丹;;美国学习者汉语复合元音的偏误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德英;汉语反身代词“约束性”的句法与非句法研究之比较[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2 汪春娣;[D];安徽大学;2003年
3 张莉;探析二语词汇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D];西南大学;2006年
4 向红;英汉语音音段音位对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依霖;越南学生学习汉语语法常见的四种偏误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邹贝宇;母语心译对外语学习的作用[D];四川大学;2002年
7 李铮;对英韩留学生习得汉语主题突出特征的调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8 高蕊;欧美学生汉语体标记“了”“着”“过”的习得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9 曾丽娟;中级水平韩国留学生语篇回指表现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庞真姬;汉语否定词“不”和“没”与韩国语对比及其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863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986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