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句的跨语言观察及汉语的被字句
[Abstract]:Passive sentence is a cross-lingual phenomenon (Siewierska1986). In different languages, passive sentence patterns present the richness of sentence patterns. Compar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active sentence patterns, the passive sentence patterns have structural differences, such a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yntactic arrangement of the role of the topic element, the existence of the auxiliary verb in the predicate and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 of the active word, etc. By obser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assive sentence patterns in a cross-linguistic context and comparing them,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only universal features of passive sentence patterns are argument descent and verb markers. Other features, such as additional auxiliary verbs, are not universal.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passive sentences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Bei" sentenc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parts of speech in the Chinese word "Bei". In long passive sentences with agents, the word "be" is prepositional. From a structural point of view, the preposition phrase is reduced from the external argument component of the original active sentence to an additional non-argument component through syntactic manipulation, while in the short passive sentence where the agent component of the verb does not appear, the word "be" is adverbial.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short passive sentence in Chinese is actually a kind of topic sentence. Since Chinese is a topic-first language (Xu Lijiong and Liu Danqing 1998), there are structural similarities between passive sentence patterns and topic sentence patterns. Therefore, there is the possibility of reanalysis, which promotes the formation of adverb "be".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虹;;现代汉语被动句标式、被动标记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2 段贺磊;;汉语被动句与维吾尔语的被动语态对比研究[J];民族翻译;2009年04期
3 张娟;;网络新语“被XX”及其日译[J];日语知识;2011年08期
4 刘宗开;;“被XX”构式和传统汉语被动结构的对比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于全有;史铭琦;;“被”族新语与社会文化心理通论[J];文化学刊;2011年04期
6 艾小芳;;新兴被动格式的语言学解读[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7 秦凤平;;流行语“被XX”引发的思考[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8 张莹莹;;汉语“被动句”教学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张静苑;;日语主观性的表现形式[J];考试周刊;2011年45期
10 吴芳;黄燕旋;;从语篇功能看近代以来被字句的发展[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年高;;敦博本《坛经》的被动句[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王玉婷;;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亓艳萍;;小学儿童运用被动句表达的调查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4 喻柏林;;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中的句式效应[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5 龚少英;彭聃龄;;句法复杂性对句法意识发展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周静;;从三结合角度看对外汉语句式教学——以“被”字句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郑超凡;;从古文文体分析角度看其英译技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吴克炎;;论强调汉语“暗被动”在消除英语盲点的作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白学军;刘海健;;启动材料类型对句子产生影响的发展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常欣;王沛;张国礼;;ERP Investigation into the Mental Mechanisms of English Sentence Processing in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郁洪千;每周一词[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2 黄集伟;偷棵菜送给2010[N];南方周末;2010年
3 徐安崇;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N];山西科技报;2003年
4 王保祥;“拓展”与“纲要”:哪个是前提?[N];中国集邮报;2006年
5 邻水县石永中学 冯芬;浅谈被动语态的结构与用法[N];广安日报;2008年
6 戴庆厦;学术气度 学派意识[N];光明日报;2004年
7 沈同根 黄颂翔;语文教学“营养不良”[N];文汇报;2002年
8 邢福义;语言的文化与文化的语言[N];光明日报;2002年
9 十七中学 魏薇;文言文翻译[N];天津日报;2004年
10 武汉市林祥谦学校 林慧敏;怎样提高外语学习效率[N];学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金莲;基于平行语料库的中日被动句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王志坚;俄语被动句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周晓;语言习得的基因和脑基础[D];浙江大学;2011年
4 游舒;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朴顺姬;现代韩国语被动表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丁勇;元代汉语句法专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田春来;《祖堂集》介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蕴峰;中国学生对英语被动结构的习得[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9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张万禾;意愿范畴与汉语被动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慧曼;清初档案被动句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邱瑜;被动句的跨语言观察及汉语的被字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3 谢军;动词后带“着”被字句的功能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4 王玉红;《世说新语》被动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见娜;网络被字句的句法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唐广磊;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被字句翻译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7 张媛;中日被动句对比分析[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8 梁彬;现代汉语被动句研究综述[D];吉林大学;2011年
9 安毅;s鷬灓摔堡肴罩惺躌瘴膜蝃䦅3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10 李靖华;日语被动句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625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262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