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尤最”副词来源及其表现的汉民族文化心理
[Abstract]:There are three main sources of adverbs in Chinese: one is from words with positive color meaning; the other is from words with negative color meaning; the third is from words and phrases with "supernormal" meaning. These adverbs embody the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n nationality from two aspects: one is to use words with distinctive meanings to express the degree of high; Including positive color meaning and negative color meaning of two distinct opposite color categories (the latter is especially prominent). Because in the concept of Han nationality, the color of such words is distinct, and the semantic intensity expressed is prominent, which can be used to express high degree and can increase the emphasis on the degree very well. The second is that the choice of Chinese words and phrases with "supernormal" meaning is a high degree of expression, but also a concrete embodiment of the thought of "mean" in traditional culture.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07JA740014) 吉林大学种子基金项目(2010ZZ045)
【分类号】:H14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武振玉;《红楼梦》中"尤最"副词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彭小川;严丽明;;广州话形成中的程度副词“超”探微[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3 武振玉;程度副词“十分”的产生与发展[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4 高育花;中古汉语副词“颇”探微[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 武振玉;试论《三言二拍》中的双音程度副词[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静;绝对程度副词从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演变[D];河南大学;2004年
2 孟艳红;《五灯会元》程度副词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冯卓;唐诗“尤最”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覃兴华;《庄子》程度副词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5 任雪梅;《诗经》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陈海生;《史记》副词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7 于员玉;《新书》副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丽洁;《型世言》程度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李林浩;《战国策》程度副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10 卞于靖;《水浒传》程度副词计量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吴道勤,李忠初;“离合词”的语法性质及其界定原则[J];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王海峰;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动因刍议[J];语文研究;2002年03期
3 邹立志;周建设;;动宾式动词规范问题的深层理据[J];语文研究;2007年01期
4 夏中华;“纯洁语言”刍议(下)──兼谈建国以来语言规范化工作[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鹤三;;文化心理对英汉词语语际转换的影响和作用[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刘辉;;汉语外来词吸收过程中的文化心理浅析[J];琼州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3 熊欣;;英汉习语的民族文化差异[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沈月;;现代汉语“他”和韩语“ユ”的对比[J];语文学刊;2008年12期
5 张妙霞;;民族文化心理对英汉语言感情色彩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年S1期
6 暴希明;;汉字的文化信息价值[J];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7 陈建初;;汉语语源研究的文化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92年04期
8 徐波;新词新语的文化心理透视[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9 徐宜良;;当代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及其民族文化心理透视[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傅传凤;;从日源外来词看汉民族的文化心理[J];语文学刊;2007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海洋;;浅谈繁体字、简化字与中国传统文化——兼与任继愈先生商榷[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曹建文;领悟母语之美[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洁;文字的认同性及文化心理[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任小燕;南京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志芬;壮汉语修辞格的比较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4 李东芸;问候休闲类手机短信的语用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婷婷;孝文化词语与汉民族文化特征[D];内蒙古大学;2008年
6 徐厦荣;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汉、韩谚语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王海秀;汉语衣着词语的文化语义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8 陈花;汉语死亡委婉语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9 由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对汉语修辞格的影响[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10 史慧;简论流俗词源现象的产生途径及特点[D];天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583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458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