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得了”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发布时间:2019-10-08 08:52
【摘要】:"得了"原本是一个短语结构,表示"获得"义,且事件行为已经实现。随着动词"得"词义的不断虚化,"得了"的动作义不断减弱,并最终词汇化为一个凝固的抽象义动词,表示"认可"义。成词的"得了"受交互主观化的作用,发生进一步语法化,成为语气助词,表达建议和随意的语气,之后又进一步虚化为话语标记,具有了衔接话轮和切换话题的语篇功能。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沈家煊;说“不过”[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3 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J];中国语文;2003年03期

4 乐耀;;北京话中“你像”的话语功能及相关问题探析[J];中国语文;2010年02期

5 梅祖麟;;现代汉语完成貌句式和词尾的来源[J];语言研究;1981年0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志林;;再论汉语宾语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李炜;和丹丹;;清中叶以来北京话的“跟”及相关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高玲玲;张明;;语法化动因的再认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4 熊仲儒;;致使的语音实现及其句法蕴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尹蔚;介词“把”和“将”的应用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刘利红;徐佳丽;;语法化的探讨及对外语教学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7 丁庆刚;;古汉语“及”的语法化演变历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8 闫文文;;也说“好歹”的语法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9 郭璇;;“恨不得”的词汇化动因与机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10 徐明星;;国内语法化研究评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林璋;;“てしまぅ”的语法化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禀诚;;“我A我B(我C/我D)”标题格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邓兆红;;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伟;周卫红;;试论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以英汉语篇中替代类型之对比研究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旺熹;;“动+得+形”结构的变体形式[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9年

9 宛新政;;“ V就V在P”格式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10 孙雁雁;;初级阶段汉语回答句的衔接语模式教学[A];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5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9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陈勇;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伶俐;英语人体词词义演变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丽;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综述[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晓辉;“彼此”的多角度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4 鹿楹鑫;基于韩国人认知方式的初级阶段“V+来/去”结构的教学设计[D];山东大学;2010年

5 汪红英;论让步连接成分“固然”[D];南昌大学;2010年

6 徐奇;江西境内赣方言动词完成体考察[D];南昌大学;2010年

7 [k文霞;李,

本文编号:25462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462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0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