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认知对话句法视角下的谐音型歇后语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6 20:39
【摘要】:歇后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其中,谐音型歇后语占有较大比例。尽管许多学者基于线性句法已从修辞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等方面对歇后语做了大量研究。但尚无学者在认知对话句法框架内对谐音型歇后语进行系统的研究。鉴于此,本文从温端政编纂的《中国歇后语大全》中穷尽性收集了6504条谐音型歇后语(缩写为“the HTPASs”),然后排除谐音字词为非普通话用语以及表达同一语义且结构相似的语料,最终得到567条语料并建立封闭语料库。本文基于事件域认知模型、概念整合和共振构建EBR~+(Event-based Blending and Resonance Theory)理论模型,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研究谐音型歇后语的认知对话机制和它们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从新的角度理解谐音歇后语,以期为整个歇后语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通过语料分析,本研究指出:第一,谐音型歇后语属于对话句法现象。最初的第二部分(谐音前)复用第一部分中的部分语言资源,而且这两部分之间存在语义共振。另外,最初和最终的第二部分(谐音后)之间存在语音共振。第二,谐音型歇后语真正意义的产出首先是通过整合第一部分中事体和行为的相关信息得出最原始的第二部分,然后运用谐音机制生成最终的第二部分,并且最初的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属于同一个事件域,而最后的第二部分属于截然不同的一个事件域。更具体地来说,句法层面上,共振主要包含语音共振和词汇共振。前者进一步分为发音相同和相似两种类型,后者进一步分为由事件域认知模型(第一部分)中的所有核心要素或只是其中一个要素激活的共振;语义层面上,共振主要分为完全共振、冗余共振和部分共振,但没有零共振。另外,每条谐音歇后语都包含两个命题(最初的第二部分和最终的第二部分);语用层面上,谐音型歇后语遵循“经济性原则”、间接言语行为和体验性原则,而且具有语境敏感性和新颖性。总之,谐音型歇后语遵循认知语言学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该研究的意义在于:第一,详细地分析了《中国歇后语大全》中的谐音型歇后语,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该类歇后语;第二,从认知对话句法视角下构建理论模型系统地研究谐音型歇后语的共振和语义产生机制,为歇后语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第三,为词典编纂者在词条解释方面给予新的启发。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H13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庭山;孟庆凯;;认知-功能视域下的对话句法:理论与应用[J];外语研究;2015年06期

2 刘兴兵;;对话句法:理论与意义[J];外国语文;2015年06期

3 高彦梅;;Du Bois的对话句法[J];语言学研究;2015年01期

4 吴春容;;“盐”类歇后语语用生成机制的社会语用学探究[J];外国语文;2014年05期

5 贾虹;代历楠;;歇后语的属性加强联想模式解读[J];外语学刊;2013年05期

6 郝小艳;;“外延内涵传承说”对歇后语的阐释及其认知语境制约[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年04期

7 王寅;;新认知语用学——语言的认知-社会研究取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年01期

8 费定舟;;对语境敏感性的不完全论证的辩护[J];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11期

9 汪少华;王鹏;;歇后语的概念整合分析[J];外语研究;2011年04期

10 陈蕾;刘桂兰;;汉语歇后语的转喻理据[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葆花;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语歇后语的英译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8年

2 赵秀琴;汉语歇后语的理解[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308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7308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f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