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南北朝隋—唐五代“欺骗”义概念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2 20:28
【摘要】:文章以南北朝隋至唐五代“欺骗”义词语为研究对象,以概念场理论为指导,运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等方法,对南北朝隋和唐五代两个时期的“欺骗”义概念场进行考察分析,包括两个时期的概念场成员的构成、组合关系、历时演变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各成员的发展演变的机制,并尝试分析概念场演变的动因。文章根据“同时资料”的原则,选取南北朝隋与唐五代时期口语性较强的语料。收集文献中表达“欺骗”义(即“用虚假的言语或行动来掩盖事实真相,使人或其他事物上当”)这一行为概念的词语。从语义特征、组合形式、用法功能、使用频率等层面,对收集到的成员进行分析与比较。具体而言,文章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述了概念场理论以及传入中国学术界的相关情况。对运用概念场理论进行古代汉语词汇研究所取得的相关成果进行综述,指出成就和不足。着重就学术界对“欺骗”义概念场研究的现状作了评述。介绍了运用语素分析法如何确定“欺骗”义词语的标准,并介绍了论文研究的内容、思路、难点、创新点以及研究的意义等问题。第一章讨论了南北朝隋“欺骗”义概念场。除了考察南北朝“欺骗”义概念场的成员、组合关系、语法功能以及使用频率等状况外,还考虑到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对峙,从而形成了南北语言分歧很大的局面,讨论了“欺骗”义概念场的南北差异情况。通过深入研究得出:南北朝隋这一时期,“欺骗”义概念场成员共有“欺”“诳”“诬”“罔”“绐”“谲”“诈”“伪”“诡”“蒙”“诱”“惑”“佯”“蔽”等14个成员,其中北方与南方共有的成员有“欺”“诳”“诬”“罔”“绐”“谲”“诈”“伪”“诡”“诱”“惑”“佯”“蔽”等13个;“蒙”只出现在当时的南方文献中,北方文献中没有见到用例。在南北朝隋时期,“诈”“欺”“诳”为“欺骗”义概念场中的核心成员,在南方和北方文献中使用频率均高。但通过仔细研究发现,“诈”在南北方概念场均为使用频率第一的成员;“欺”在南北方概念场的使用频率排名第二,在南方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北方;“诳”在南北方概念场的使用频率排名第三。另外,从双音节形式使用频次来看,南方文献中双音节形式的使用比北方文献的使用要多。第二章依照第一章的研究思路,讨论了唐五代时期“欺骗”义概念场的具体使用情况。这一时期的“欺骗”义概念场成员有“欺”“诳”“诬”“罔”“绐”“谩”“瞒”“谲”“诈”“伪”“诡”“蒙”“诱”“惑”“佯”“蔽”等16个。与南北朝隋时期相比,“欺”“诳”“诬”“罔”“绐”“谲”“诈”“伪”“诡”“蒙”“诱”“惑”“佯”“蔽”等14个成员为继承的成员。唐五代时期出现了表“欺骗”义的“瞒”,不过只在《寒山诗注》中出现两例。“谩”继承了上古的用法,它较早使用于《楚辞》《墨子》《史记》,可能由于本文考察语料的限制,南北朝隋时期的文献中未见“谩”表“欺骗”义的语料,而唐五代所考察文献中出现大量用例。“欺”保持了排名第二的高频成员地位。南北朝隋时期使用频率较高的成员“诈”“诳”“伪”“惑”“诱”“罔”的使用频率下降;相反,南北朝隋时期使用频率较低的成员“佯”“绐”,在唐五代的使用频率却大幅度上升。第三章从历时的角度,探究南北朝隋至唐五代这一时期,“欺骗”义场各个成员的发展变化,以及整个概念场系统的变化。在唐五代“欺骗”义概念场对南北朝隋的继承上,我们主要探讨了使用频率变化较大的“诈”“诳”“诱”“罔”“佯”“绐”;在唐五代“欺骗”义概念场对南北朝隋的发展上,分析了“谩”和“瞒”这两个成员。第四章总结了“欺骗”义概念场在南北朝隋至唐五代的历时演变,尝试从双音化的趋势、佛经语言的影响、口语化的趋势以及地方方言的影响这四个方面探寻演变的动因,并由此推测所反映出的语言发展趋势。从“概念场”理论的角度,对南北朝隋及唐五代时期“欺骗”义词语进行共时和历时的考察,不仅可以认识到这一时期“欺骗”义概念场的发展与演变轨迹,还可以对这一时期的概念场研究进行补充,从而更清楚地了解这一阶段语言的面貌。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H1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戴忠;陆佳倩;;先秦—唐诗歌中“远看”概念场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年04期

2 尹戴忠;李京晶;;先秦—唐诗歌中“向上看”概念场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03期

3 牟净;傅亚庶;;浅谈语义场理论与概念场理论的联系与区别[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4 颜洽茂;王浩垒;;“拦截”概念场主导词的历时更替[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5 陈佳佳;;关于“概念场词汇系统研究”命题的思考[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04期

6 司晓莲;种俊娥;;从概念场“哭”的词项属性浅析复音化——以《世说新语》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7 侯向平;;“话题”、“概念场”中的几个传播场景的理解——以“生态文明”绿色话题及其概念场为例的解析[J];国际公关;2018年04期

8 颜洽茂;孙淑娟;;汉语“忧虑”概念场主导词的历时替换[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何彦增;;《鼻奈耶》中“施与”概念场词汇系统研究[J];学行堂语言文字论丛;2013年00期

10 宋思佳;;《鼻奈耶》“持握”概念场词汇系统研究[J];学行堂语言文字论丛;2013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董强;董振东;;基于知网的相关概念场的构建[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天贤;认知框架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郭晓妮;古汉语物氃位移概念场词_Y系统及其发展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陈平;古汉语心理动词词义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 甘小明;概念场词汇系统及其演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雷丝雨;南北朝隋—唐五代“欺骗”义概念场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2 武歌;南北朝隋—唐五代“购买”义概念场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3 王亚茹;汉语“悲伤”类情感形容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年

4 周芮同;汉语踩踏概念场词汇系统历史演变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5 白欣;汉语救助概念场词汇系统历史演变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6 王玉兰;东晋译经概念场词汇系统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524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7524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d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