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聊斋俚曲》量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7 21:19
  《聊斋俚曲》(以下简称《俚曲》)成书于明末清初年间,是蒲松龄用白话及淄川方言创作的说唱文学作品。该书反映了近代汉语北方话的量词面貌,同时带有山东方言的地域特征,在汉语史上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俚曲》为研究对象,以探求这一时期量词发展的面貌。本论文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描述《俚曲》的研究现状、版本选定,论文研究的价值、方法以及量词界定的标准和分类原则。第二、三部分为《俚曲》量词的静态描写。包括名量词和动量词两部分。本文分别对这两部分的量词进行了穷尽式的描写,并对意义相近的量词进行了辨析。第四部分为《俚曲》专题论述。在对《俚曲》量词进行分析描写的基础之上,探讨《俚曲》量词的一些特点。该部分共分为七个专题:(一)探讨《俚曲》中的“个”化与虚化问题。“个”化不能实现,而“个”的虚化正在进行。(二)考察《俚曲》中量词“俩、仨”的使用及“俩”与“两个”的分布情况。《俚曲》中“俩、仨”特别是“俩”的使用已经比较全面,其中“俩”与“两个”的使用基本上呈互补分布,“俩”在开始出现的时候就具有词尾附着成分的倾向。(三)探讨量词构词法与语义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四)分析量词与语体的关系。量词... 

【文章来源】:青岛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聊斋俚曲》名量词
    1.1 专用名量词
    1.2 借用名量词
第二章 动量词
    2.1 专用动量词
    2.2 借用动量词
第三章 《俚曲》专题研究
    3.1 《俚曲》中"个"化与"个"的虚化问题
    3.2 《俚曲》中"俩"、"仨"
    3.3 《俚曲》"数+形+量"结构
    3.4 《俚曲》量词构词形态与语义之间的联系
    3.5 《俚曲》量词与语体的关系
    3.6 《俚曲》量词与现代汉语量词历时比较
    3.7 《俚曲》量词的地域特征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聊斋俚曲的语言特色[J]. 刘秀荣.  蒲松龄研究. 2009(01)
[2]试析汉语人体词语隐喻投射现象[J]. 李慧贤.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5)
[3]《汉语“数+量+名”格式的来源》读后[J]. 姚振武.  中国语文. 2008(03)
[4]对集合量词典型性问题的考察[J]. 宗守云,张谊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5]谈谈“块”[J]. 郭茜.  汉语学习. 2008(01)
[6]汉语量词研究方法论的嬗变[J]. 宗守云.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1)
[7]明清山东方言文献语法研究的意义和价值[J]. 魏红.  山东社会科学. 2007(05)
[8]“俩”、“仨”与北京话阳平“一”的音变类型问题[J]. 魏红.  东岳论丛. 2006(06)
[9]汉语“数+量+名”格式的来源[J]. 吴福祥,冯胜利,黄正德.  中国语文. 2006(05)
[10]“俩”与“两个”的句法功能差异及其原因[J]. 张道俊.  孝感学院学报. 2006(02)

博士论文
[1]集合量词的认知研究[D]. 宗守云.上海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清末侠义公案小说量词研究[D]. 焦方方.山东大学 2008
[2]“俩”的多角度分析[D]. 王彦琳.北京语言大学 2007
[3]身体名词临时借用为名量词情况的多视角考察[D]. 姜渝.北京语言大学 2007
[4]“数+形+量”结构的构造[D]. 罗旋.广西师范大学 2007
[5]《朱子语类》量词研究[D]. 刘文正.贵州大学 2006
[6]《五灯会元》量词研究[D]. 王远明.贵州大学 2006
[7]试论元杂剧的语体特征[D]. 谢智香.云南师范大学 2005
[8]《醒世姻缘传》量词研究[D]. 徐慧文.山东师范大学 2005
[9]量词“个化”与“个”的语法功能及语法意义问题研究[D]. 薛健.南京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065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3065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4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