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训释理念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3 07:06
本文关键词: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训释理念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古书疑义举例》 训诂用语 训诂方法 训释理念
【摘要】:《古书疑义举例》是俞樾个人学术成就的代表作之一,也为清末小学成就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论文将《举例》书中条目由训释用语及训诂方法为切入点进行分类,将形训、声训、义训方法进行详细划分并举例分析其在书中的应用情况,探求贯穿于《举例》中俞樾的训释理念,进而深入分析俞樾训释理念对训释用语及训诂方法的理论指导作用,从而对《古书疑义举例》的训诂价值做出客观评价。论文从三方面讨论了《古书疑义举例》中俞樾的训释理念。首先是形训方面,俞樾以《说文》六书“因形见义”理念为依据,从形训角度探求本义,并从本义出发辨明异体字、古今字,又借古今字了解词义引申及文字假借等现象,更好地阐发了形、音、义间的关系;其次是声训方面,俞樾以“声近义通”为依据破假借,利用“转语相训”求同源;最后是义训方面,俞樾根据词义内部规律求本义、引申义和同义词,同时秉承重视证据、求真务实的理念据注文训诂,也结合语境借助修辞和语法训诂,解决古书疑难问题。据此,论文揭示了俞樾理念的指导作用,并对俞樾训释理念的优越性做出评价。综合来看,俞樾的训释理念贯穿在《举例》之中,是《举例》能推动训诂学发展的重要理论根源。
【关键词】:《古书疑义举例》 训诂用语 训诂方法 训释理念
【学位授予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2
- 引言12-16
- (一)俞樾学术渊源及其作品12
- 1.俞樾学术渊源12
- 2.俞樾作品12
- (二)《古书疑义举例》基本内容12-13
- (三)《古书疑义举例》研究概况13-15
- 1.通论性研究13
- 2.专题性研究13-15
- (四)本文要解决的问题15
- (五)本文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15-16
- 一、《举例》中的训诂用语16-23
- (一)某(者),某也16-17
- 1.“某(者),某也”用于说明通假,,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16
- 2.“某(者),某也”用于解释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为同义关系16-17
- 3.“某(者),某也”结构中用多词连释,以便完全说明被释词义17
- 4.“某(者),某也”起到解释说明作用17
- (二)某当作某17-18
- 1.“当作”虽为校勘术语,俞氏也用其破除通假17
- 2.“某当作某”用于通顺语义17-18
- (三)某者某之假字;某即某之假字;某为某之假字18-19
- 1.“阮”者“昆”之假字18
- 2.“辰”即“瀻”之假字18
- 3.“象”为“养”之假字18-19
- (四)某某古字通;某某古通用19
- 1.“即”“则”古字通19
- 2.“是”“氏”古通用19
- (五)某当读为某19-20
- 1.“卜”当读为“仆”20
- 2.“虽”当读为“唯”20
- (六)某之言某20-21
- (七)某犹某也21
- (八)谓之21
- 1.“女”“食”活用为动词21
- 2.“手”“足”活用为动词21
- (九)言21-23
- 1.“}z”“布”连类而并称22
- 2.“淒”“鲋”连类而并称22-23
- 二、《举例》中的训诂方法23-35
- (一)形训23-24
- 1.探求本义23
- 2.辨明异体字23-24
- 3.辨明古今字24
- 4.辨形似混用字24
- (二)声训24-27
- 1.推求语源25-26
- 2.破假借26-27
- (三)义训27-35
- 1.据词的内部规律训释27-28
- 2.据注文训,以诸子互证28-29
- 3.据语境通训诂29-35
- 三、俞樾的训释理念35-45
- (一)形训方面35-37
- 1.俞樾对前人形训理念的继承35-36
- 2.俞樾形训方面的训释理念36-37
- (二)声训方面37-40
- 1.俞樾对前人声训理念的继承37-38
- 2.俞樾声训方面的训释理念38-40
- (三)义训方面40-45
- 1.俞樾对前人义训理念的继承40-41
- 2.俞樾义训方面的训释理念41-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49
- 致谢49-50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50-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叶斌;关于训诂方法的理论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2 金甲;;标点本《古书疑义举例》指瑕[J];汉字文化;2009年04期
3 姜大s
本文编号:6131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613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