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符号观的认知视角研究
本文关键词:语言符号观的认知视角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语言符号 语言理据性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认知动因
【摘要】:索绪尔在研究语言任意性的同时观察到语言的交际功能决定了语言一定具有相对理据性,即认知作用于语言;学界普遍认可的弱版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可能影响我们的记忆、感知和思维,即语言影响认知。基于以上两个基本观点,当代的语言符号认知视角研究尝试回答:语言在多大程度上或有多少部分具有理据性?并且借助认知的"交换机"功能研究语言和其他人文因素的互动关系。语言符号的认知观阐述了构式的符号属性,引入语法隐喻和语法转喻这两大认知动因来解决句法和语义之间的冲突问题。本文对语言和认知互动活动提出了一些假设,有待基于语料的理论论证。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科技学院;
【关键词】: 语言符号 语言理据性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认知动因
【基金】: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句法和语义互动的隐喻和转喻视角”(2012SJD74003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06
【正文快照】: 1引言: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观索绪尔(1960)认为人类语言具有任意性,即我们无法从语言的功能、语言习得和使用的环境条件、人类认知过程的属性或其他因素对人类语言进行解释或预测。索绪尔的语言任意观侧重语言的预测力,即认为给定一个语言形式,我们不可能预测其意义;反之,给定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松松;;句法和语义的互动关系的隐喻和转喻视角研究述评[J];外语研究;2012年05期
2 汪少华;通感·联想·认知[J];现代外语;2002年02期
3 张松松;汪少华;;从生成语法到构式语法——HAVE的个案分析[J];外文研究;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平;陈文安;;“一通多”视觉通感的隐喻解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2 刘欢;;通感隐喻的理据及其在诗歌中的功能[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张静;吴莲英;;认知通感在中西医学领域中的证明及对教学的启示[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谭晖;;重识通感:关注基于体验的共性突显[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期
5 石琳;;体验哲学对通感隐喻认知基础的解释[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6 张松松;;当代隐喻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分类思考[J];外国语言文学;2013年03期
7 张松松;汪少华;;认知视角下的语言理据研究——《语法和词库中的理据》述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8 岳好平;匡蔷;;基于动力图式理论通感隐喻的认知解读[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纪昌娥;雷佳;;On Cognitive Study of Synaesthesia[J];海外英语;2011年12期
10 杨楠;;汉英通感认知结构与意象呈现的比较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迈;语言形式化原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继文;中日古典定型诗歌中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7 顾倩;汉语词语的时空域及喻域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萌;移就辞格的构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马千;唐宋文学作品中关于“声”的通感浅析[D];山东大学;2011年
3 彭清;朗费罗诗歌通感隐喻的概念整合分析[D];南昌大学;2011年
4 李苗;隐喻意义构建中的概念溶合和语义转移[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鑫;论济慈颂诗中的通感意象及其理论基础[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高磊;从认知角度谈隐喻及其意义[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7 辛燕;通感的认知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8 江加宏;通感隐喻的认知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9 翟艳;从认知角度看基本情感的汉语表达[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连晶晶;通感隐喻的认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松松;;当代隐喻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分类思考[J];外国语言文学;2013年03期
2 汪少华,郑守疆;从合成空间理论看隐喻的意义建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3 汪少华;樊欣;;概念隐喻、概念整合与语篇连贯——以一则商业报道为例[J];外语研究;2009年04期
4 张松松;;“所有”HAVE新论[J];外语研究;2009年04期
5 张松松;;句法和语义的互动关系的隐喻和转喻视角研究述评[J];外语研究;2012年05期
6 汪少华;隐喻推理机制的认知性透视[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10期
7 汪少华;合成空间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8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9 李国南;论“通感”的人类生理学共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10 严辰松;英美社会语言学概述[J];现代外语;198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红菊;;认知视角下的语义成分分析法[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谭锦文;;语用视角下的新闻报道研究[J];科技信息;2009年35期
3 谭锦文;;视角聚焦与语用选择[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毛文静;;从认知视角看隐喻的基本特征[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王英雪;;从认知视角分析“吃”的隐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何明霞;;认知视角下的跨文化语用失误[J];经营管理者;2010年20期
7 吴丽莉;;关联理论在翻译及其理论构建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2008年29期
8 孙德林;;认知视角下英汉语言的民族文化心理差异[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6期
9 彭昌柳;;从认知视角看英汉隐喻[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0 苗菊;朱琳;;认知视角下的翻译思维与翻译教学研究[J];外语教学;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郑岭;;词汇隐喻的认知视角[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分组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黄华;;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诗歌创作的认知规律——以“思想之狐”为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江晓红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多元与融合:语用研究的认知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上海市语文工作者协会秘书长 张日培;汉字的历史选择[N];光明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丹;认知视角下的双宾句式生成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鞠志勤;认知视角下的请求言语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陈洪;英汉身体隐喻的认知视角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韩雪;认知视角下英汉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4 郭启平;认知视角下学习词典小品副词的优化处理[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5 刘宇;古今方位表达方式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6 陈盈转;隐喻理解与翻译的认知视角[D];中南大学;2010年
7 万熙卿;从认知视角剖析英汉文化中的悲伤隐喻[D];外交学院;2006年
8 梁远冰;从认知视角看广告中的隐喻[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田瑞君;从认知视角分析隐喻[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舒;礼貌研究的认知视角[D];河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177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617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