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新方块壮字与“云时代”壮族文化传承的适切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4 12:07

  本文关键词:新方块壮字与“云时代”壮族文化传承的适切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互联网时代 新方块壮字 壮族文化传承 适切性


【摘要】:古壮字、拼音壮文、汉字和新方块壮字都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壮族文化传承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但就适应性、契合性、有效性、可行性和认可度而言,新方块壮字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目前新方块壮字仅在民众中流行,未形成规范体系,也未成为法定文字,需要借助语言学、文字学、民族学、传播学等理论方法进行一系列理论探寻和推广实验,借助网络平台扩大影响力,使之真正成为"云时代"壮族文化传承的媒介之一,以此构建壮族文化传承的新机制,开创壮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渠道。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新方块壮字 壮族文化传承 适切性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和文化融合研究”(项目编号:BMA110097)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壮族地区乡村学校教育促进壮族文化传承的个案研究”(项目编号:DMA130359) 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壮汉双语学校壮族文化传承教育的个案研究”(项目编号:2013A003) 广西壮族自治区八桂学者项目“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部分成果
【分类号】:H218
【正文快照】: 一、引论“云”是网络与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云时代”就是“云计算”时代,借助“云”技术,引入“云”思维,将引发人类文化传播方式的根本性改变,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将会随着“云”传播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壮族文化的传承经由口耳相传、借用汉字和拼音壮文记载到借助现代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MargaretMilliken;三种壮文的比较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1999年02期

2 韦星朗;论推广新方块壮文的必要性[J];广西民族研究;1995年01期

3 韦星朗;;拼音壮文改革与新方块壮字刍议[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希辉;黄金;;越南华侨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J];八桂侨刊;2006年04期

2 郑小炉;;东南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镇”——古越族向岭南迁徙的一个例证[J];边疆考古研究;2003年00期

3 易 兰;论湖南古代居民的变迁[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翁齐浩;珠江三角洲全新世环境变化与文化起源及传播的关系[J];地理科学;1994年01期

5 陆利军;;胡志明思想与越南女性解放问题[J];东南亚纵横;2006年03期

6 赵明龙;;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壮泰族群的基本文化特征[J];东南亚纵横;2010年12期

7 颜洁;;清朝乾隆年间中越边境沙人事件——少数民族支系研究之二[J];东南亚纵横;2010年12期

8 袁香琴;;借源方块古壮字中同形汉字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李红华;王凤娇;;泰汉语言禁忌对比研究[J];大众文艺;2012年05期

10 白雪;;时空场域中的族群记忆:壮泰民歌演唱传统比较研究[J];歌海;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覃圣敏;;句町古史钩沉[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建梅;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人类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黄玲;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董强;改革开放以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跨界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江南;中越跨境民族婚姻家庭习惯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靳阳春;宋元汀州经济社会发展与变迁[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思声;近代闽南侨乡外廊式建筑文化景观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郑小炉;吴越和百越地区周代青铜器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刘艺;跨境民族问题与国际关系[D];暨南大学;2006年

9 郑建明;环太湖地区与宁绍平原史前文化演变轨迹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于在照;越南汉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之比较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学;壮语语词视野中的农耕文化观念[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廖红标;明清时期广西对外交通发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盘金贵;边境瑶族村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高鲜菊;汉泰语谚语对比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陈海丽;中国饮食在越南的传承与嬗变[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雷铭;《仪礼·士昏礼》的文化学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见华;吴越战争越军进军路线考[D];浙江大学;2011年

8 冯金雄;《壮化道教道场经书》文本选释及其文化内涵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蒙翡琦;傣、泰、佬族的放“高升”文化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10 梁嫣雯;中国壮族与老挝佬族祖先崇拜比较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冬鹏;黄吟;;刍议互联网时代的英美文学教学[J];现代交际;2009年11期

2 李莉;;互联网时代写作教学的改革[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3 陈杰平;;互联网时代下的影视翻译[J];考试周刊;2010年34期

4 李群;;隐喻与网络语言词义的有效生成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5 贾捷华;开创互联网时代民族语文的新天地——写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现代化文集》出版之际[J];中国民族;2001年02期

6 韩雪青,田传锋;关注互联网时代的汉语问题[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李朝阳;马雪;;谈公民写作在新互联网时代的突破[J];大学(学术版);2011年04期

8 柯人;;社会学视角看网络流行语[J];传媒观察;2009年02期

9 孟华;互联网时代对现代汉语的挑战[J];现代传播;2001年04期

10 裴钰;;电子化时代的汉字生存与变革[J];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宫一栋;互联网有助语言保护[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李彦宏;让中文在网络世界影响更大[N];人民日报;2006年

3 记者 王晖 通讯员 范丹;互联网时代千万别提笔忘字[N];河南日报;2008年

4 解玺璋 北京日报社;逛一逛黄氏语词“超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网络“外星语”:创新活力还是洪水猛兽?[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6 孙妙 陆文军;又“■”又“i选盵N];经济参考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丽芬;网辩初论[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2 鲁娜;字幕翻译的革命[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3 寿振炜;博客篇类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D];外交学院;2007年

4 张磊;论网络围观[D];湖北师范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6194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6194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d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