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中国现代性的发生—《翻译现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译研究》述评
本文关键词:翻译与中国现代性的发生—《翻译现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译研究》述评
【摘要】:随着翻译学研究重点的变化,翻译史研究逐渐从学科发展史的撰写开始转向专题性的深描研究。赵稀方的新著《翻译现代性——晚清至五四的翻译研究》回应了"重写翻译史"的期待,通过对晚清至五四时期翻译的回顾讨论翻译作为文化构建的手段在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功能与作用,揭示翻译行为的社会性、民族性、政治性和复杂性,充分体现了翻译史研究的历史学方法、跨学科视角和翻译学理论的统一。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关键词】: 翻译 现代性 翻译史研究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YY015) 广东省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专项资金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2012JDXM_0021)的资助
【分类号】:H059
【正文快照】: 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译学界在翻译史研究方面进展显著,相关著述不断问世,如马祖毅的《中国翻译简史——“五四”运动以前部分》(1984),陈玉刚的《中国翻译文学史稿》(1989)、谭载喜的《西方翻译简史》(1991)、陈福康的《中国译学理论史稿》(1992)、王克非的《翻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宁;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化现代性[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2 张德明;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J];人文杂志;2004年02期
3 高云球;;评赵稀方的《后殖民理论》[J];文学评论;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甫权;;翻译中的跨文化处理:异化与归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吕芳;;浅谈英汉成语及俗语翻译[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3 秦弓;2004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扫描[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魏军;;浅析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J];发展;2006年09期
5 李琴;;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社会文化——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互动关系研究(之一)[J];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6 张霞;崔欣然;;《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解读》评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7 熊兵娇;;上海“孤岛”时期文学翻译的发生与建构——以《西洋文学》杂志为讨论对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8 任宇鸿;;从中超联赛外援人名翻译谈对外体育翻译的方法与原则[J];海外英语;2011年15期
9 王宁;全球语境中的比较文学:中国的视角[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10 陈强;;从“盗火”到“理水”——《新青年》文学翻译浅探[J];晋阳学刊;2008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潘红;林译《迦茵小传》:意识形态规约下的修辞重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朱云生;清末民初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D];山东大学;2006年
3 陈爱钗;近现代闽籍翻译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4 熊辉;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D];四川大学;2007年
5 李琴;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互动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朱安博;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D];苏州大学;2007年
7 魏清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翻译活动的社会运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林元彪;文章学视野下的林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林元彪;文章学视野下的林纾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强;欧化汉语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2 刘慧敏;英汉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真[D];郑州大学;2003年
3 唐嫱;“五四”文学变革中的汉译英诗及其对新诗运动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熊雁娜;英语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D];新疆大学;2005年
5 陈强;从“盗火”到“理水”[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6 付胤;从多元系统理论探讨五四时期翻译文学的地位及影响[D];重庆大学;2006年
7 逄晓苏;异化与归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8 王光妍;中国翻译小说在二十世纪初(1898-1936)与二十世纪末(1979-2000)的地位变迁[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9 孙文龙;中国翻译文学史写作方法刍议[D];安徽大学;2007年
10 孔凡;译学领域中的互文性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耘华;文化视域中的翻译文学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2 王宁;世界文学格局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断代[J];文艺研究;2001年06期
3 高玉;翻译文学:西方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关系中的中介性[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04期
4 葛中俊;翻译文学:目的语文学的次范畴[J];中国比较文学;1997年03期
5 王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西方[J];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国平;[N];中华读书报;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志超;张晓仪;;译学之始,译史之学——中国翻译史的十年研究状况与展望[J];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04期
2 穆雷;翻译必须与研究相结合──翻译研究创作的“三栖人”陈孝英的翻译观[J];语言与翻译;1994年03期
3 韩加明;“翻译研究”学派的发展[J];中国翻译;1996年05期
4 方灿;走出封闭 迈向多元——谈解构主义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影响[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5 陆志国;略谈翻译研究中的伪译问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6 张旭;关于翻译研究术语汉译的讨论[J];中国翻译;2004年04期
7 莫娜·贝克尔 ,李尚杰;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模式与方法[J];外语研究;2005年03期
8 孙昌坤;译作序言跋语与翻译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9 李新新;;中国的影视翻译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10 谢天振;;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J];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榕培;王晓娜;;“同义手段说”与跨文化交际——王希杰先生的“同义手段说”给翻译研究的启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2 孙宁宁;;翻译研究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黄忠廉;;翻译研究的“两个三角”——以翻译批评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从益;彭正银;;走向翻译文化视域中的翻译研究[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徐剑;;当代翻译研究的显性与隐性转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映先;王平红;张小波;;优选论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跨学科移植[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徐波;宗成庆;;前言[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智能与翻译研究室简介[A];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成立二十五周年学术会议中文信息处理重大成果汇报展资料汇编[C];2006年
9 李永红;;翻译研究的女性视角[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蒙兴灿;;后解构主义时代的翻译研究:从双峰对峙走向融合共生[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南大学教授 阎真;失去了中国人的基点你什么也不是[N];社会科学报;2005年
2 黄希玲;对翻译研究对象及方法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3年
3 上外高级翻译学院翻译研究所 谢天振;文化转向:当代西方翻译研究新走向[N];社会科学报;2007年
4 贺爱军;翻译理论与实践[N];文艺报;2005年
5 许钧;译可译 非常译[N];文汇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武翩翩;警惕“汉语危机” 强化母语意识[N];文艺报;2005年
7 林逸;百名译者、研究者与出版者倡议提高翻译质量[N];中华读书报;2006年
8 王宁;翻译中的文化和文化研究中的翻译学转向[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世文;坚持正确导向 促进翻译繁荣[N];文艺报;2007年
10 许钧邋朱玉彬;我国翻译史研究的新进展[N];中华读书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湘军;从客体到主体[D];复旦大学;2006年
2 汤(竹君);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范敏;篇章语言学视角下的译学词典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滕梅;1919年以来的中国翻译政策问题初探[D];复旦大学;2008年
5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胡牧;译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锋[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爱钗;近现代闽籍翻译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蔡平;文化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罗承丽;操纵与构建: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10 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德华;从语篇视点来研究翻译[D];四川大学;2003年
2 庞靖;因特网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工具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王瑞虹;维吾尔熟语中的形象及其汉语表达浅析[D];新疆大学;2009年
4 费国萍;符号学在翻译领域的历史性扩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郐毅;翻译中的性别:女性主义翻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培俭;从阐释学的角度论译者的主体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马轶男;论译者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操纵[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8 毛立京;试论翻译活动中的译者主体性[D];山西大学;2006年
9 易嘉静;从阐释学角度看“信达雅”翻译标准[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唐宗;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礼貌等值[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277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627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