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得”的语法化及其进程
本文关键词:四川方言“得”的语法化及其进程
【摘要】:语法化自出现以来,在国际国内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到目前已形成体系。结合问卷调查从语音语法化、形态句法语法化及功能语法化三方面解析四川方言"得"的语法化进程,在认知语言学范畴内解析"得"表许可及意愿含义的生成机制及成因。"得"与"得撒""均可表达许可等含义,且使用频率几乎相等,这一发现为全面探析"得"的语法化进程提供了路径。
【作者单位】: 川北医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系;
【关键词】: 四川方言 语言与语法
【分类号】:H17
【正文快照】: 方言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其语法化研究已逐渐成为热点。[1][2]四川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语音、词汇、语法等和普通话有相当的一致性,但亦有自己的特性。综观国内近年来的研究,尽管已有研究者对四川方言某单字语法化进程进行理论性探讨,[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牟之渝;刘世英;;重庆话“得”的语法化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钟维克;重庆方言音系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3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4 力量;解正明;;单音动词“得”的语法化过程[J];汉语学习;2005年06期
5 杨成虎;语法化理论评述[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6 李思旭;;试论双音化在语法化中双重作用的句法位置[J];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02期
7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8 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1期
9 李科凤;重庆方言的“打”[J];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岩;;先秦时期表结果“所以”的虚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2 李炜;和丹丹;;清中叶以来北京话的“跟”及相关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高玲玲;张明;;语法化动因的再认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4 孟晓慧;;“非常”谈[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王祥荣;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 权循莲;田德蓓;;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语古诗意象的英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臧永红;;矛盾修饰法基于常规关系的语用推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刘利红;徐佳丽;;语法化的探讨及对外语教学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9 丁庆刚;;古汉语“及”的语法化演变历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10 闫文文;;也说“好歹”的语法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赵杰;郭九林;;从认知角度谈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的功能对等[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林璋;;“てしまぅ”的语法化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邓兆红;;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伟;周卫红;;试论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以英汉语篇中替代类型之对比研究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周国辉;隋虹;;语言语境语法化作用的英汉语对比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杨成虎;;与语法化平行的音系变化连续统问题[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7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高芸;从SDRT的视角探析汉语话语结构的修辞格式[D];西南大学;2011年
9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陈勇;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丽萍;“不要太”结构的语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谷全;“看”与“look”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魏春妮;“一样”结构的语义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伍凌;“可是”的虚化及三个平面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王晓辉;“彼此”的多角度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9 曾检红;限制副词“只”与“X”的粘合[D];南昌大学;2010年
10 汪红英;论让步连接成分“固然”[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朝奋;《虚化论》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4年04期
2 董秀芳;“不”与所修饰的中心词的粘合现象[J];当代语言学;2003年01期
3 王灿龙;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4 吴福祥;汉语体标记“了、着”为什么不能强制性使用[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5 A. Harris;L. Campbell;吴福祥;;《历史句法学的跨语言视角》介绍[J];当代语言学;2008年02期
6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7 吴为善;双音化、语法化和韵律词的再分析[J];汉语学习;2003年02期
8 马清华;词汇语法化的动因[J];汉语学习;2003年02期
9 李宗江;说“完了”[J];汉语学习;2004年05期
10 李思旭;;现代汉语动结式韵律构造模式初探[J];汉语学习;2009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B.Heine;T.Kuteva;龙海平;刘云;;《语法的起源:一种重构》述介[J];当代语言学;2010年01期
2 林有苗;;《语言接触与语法演变》介评[J];现代外语;2008年02期
3 E.van Gelderen;周流溪;杨成虎;;《语法化所体现的经济原则》介绍[J];当代语言学;2009年01期
4 李明;;第二届汉语语法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温州召开[J];中国语文;2004年02期
5 饶立平;;浅析语法化的单向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08期
6 刘进;;语法化理论综述[J];殷都学刊;2006年01期
7 郝凤娟;;《马氏文通》与汉语语法化理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8 田丽;;形式理论框架下的语法化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11期
9 管春林;;语法化研究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以“所”字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8年05期
10 苏章海;李志岭;;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元语言系统刍议[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董秀芳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法化研究:争议与发展并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姚莉;汉语语法化的前世今生[N];中国教育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2 辛燕;从系统功能角度诠释语法化[D];苏州大学;2009年
3 付宁;语法化视角下的现代汉语单音方位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张田田;与代词“并入”相关的双音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刘红妮;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蔡燕;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补位“一下”的语法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8 吴长安;“还”和“更”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王一涛;山西文水方言的趋向动词及其语法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肖小平;代动词“为”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思华;插入语“据说”的语法化与主观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范丽娜;分句结合方式的语法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周青宇;语用充实视角下的语法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裴锦隆;《现代汉语词典》对介词语法化过程相关的词汇语义现象的处理[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月萍;论“可是”[D];河南大学;2010年
6 张静;“V起”的句法、语义及语法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7 代瑜;语法化视角的现代汉语副词标注实证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8 樊城呈;“看来”、“想来”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煜;“再X不过”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豆会;河南商丘方言中“敢说”的词汇化和语法化[D];河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990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699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