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使句和反问句中双重否定的早期加工机制
本文关键词:祈使句和反问句中双重否定的早期加工机制
【摘要】:采用句-图匹配范式考察汉语双重否定的加工方式以及句子形式与语义对句子加工的影响,实验1和实验2分别以祈使句和反问句为对象进行探讨。结果发现:(1)双重否定是整体加工的;(2)在理解初期(250ms),否定反问句、双重否定祈使句与肯定祈使句的加工模式一致,都直接表征事件的实际状态;(3)当句子形式与语义不一致时,读者更多地受到句子语义影响。研究表明,在双重否定加工机制的理论解释中,命题表征理论和经验模拟理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也都存在一定片面性。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深圳清华实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关键词】: 双重否定句 祈使句 反问句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8JAXLX005)的资助
【分类号】:H0-05
【正文快照】: 1前言否定句的理解加工是语言认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研究者对否定句的加工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提出了几种具有一定说服力的理论,如:命题表征理论(Kintschvan Dijk,1978)和经验模拟理论(何先友,陈广耀,胡玲,2010;Barsalou,1999)。根据命题表征理论,否定句比肯定句多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先友;陈广耀;胡玲;;“否定”加工的心理语言学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蔡寒松,郭嘉钥;英语双重否定句汉译过程的心理语言学个案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红艳;开启之功 创新之力——略论汉语语法学的草创与革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2 刘开骅;;选择问句疑问语气词脱落的历时轨迹与内在动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袁卫华;;《五灯会元》中带语气副词的测度问句[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5 陈勇;名词谓语句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6 甘智林;“V+一下”格式的歧义现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胡德明;;从反问句生成机制看“不是”的性质和语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罗丹;;析《二刻拍案惊奇》名量词的语法特征和语法功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9 张桐赫;;主语省略现象的日汉对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10 张晶晶;;《论语》心理动词简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家煊;;“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陈昌来;;特殊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3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立香;;翻译过程的有声思维实验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祝东平;高彦怡;;副词“就”的释义[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庞文斌;张国煊;曹恬;;基于规则和统计的汉语浅层句法分析的研究[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7 刘鹏元;;询问式搜索请求的模式分析[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李现云;王丹;;英语“have+VP”与汉语“有+VP”对比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9 张月;;“来着”的词性及语法化、主观化[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10 张月;;“来着”的词性归属探析[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3年第2期[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8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石娜;从形合意合角度比较《傲慢与偏见》两译本[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丁熠;“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喜瑞;“非X不可”句式的相关变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艳;汉语“A+过+O”结构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黄冰;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的多角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汪姣;俄语让步意义的表达及与汉语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孔军;儿化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素兰,张彩凤;德英句子结构表达异同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2期
2 张琦;英汉否定之比较[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3 蒋素华;关于翻译过程的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年03期
4 崔耀,陈永明;工作记忆和语言理解[J];心理科学;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铁根;正反问形式反问句的语义区分[J];汉语学习;1985年03期
2 刘松汉;反问句新探[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3 许皓光;试谈反问句语义形成的诸因素[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4 胡孝斌;;反问句的话语制约因素[J];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01期
5 王笑湘;;《论语》反问句分析[J];语文研究;1985年02期
6 胡孝斌;从《雷雨》看反问句潜在的戏剧功能[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7 刘松江;反问句的交际作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年02期
8 齐正喜;谈谈句型——兼论设问句和反问句[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9 魏福平,张杰;英语反意疑问句特殊句式种类探讨[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10 刘娅琼;;反问句研究概述[J];社会科学家;2007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反问句的功能和语用分析[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朱琳;;泰兴话疑问句语气词及其修辞功能[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王韫佳;阮吕娜;;普通话疑问句语调的实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孙淑娟;黄国华;;“可”是不成词语素吗?——兼谈“可”的意义与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温昌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释义问题的修订[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7 彭小川;;副词“并”、“又”用于否定形式的语义、语用差异[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庆元;瞄准标志词 辨病快又准[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2 贡小秋;书名“活”了[N];中华读书报;2004年
3 李稹;她偏爱的名头是党支书[N];杭州日报;2007年
4 郭英剑;百年之后,您想让人记住您什么[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5 口泉六校 陈骅;让学生爱上朗读[N];大同日报;2007年
6 山东日照实验高中 潘洋;这样的作文为什么不能得满分?[N];中国教育报;2003年
7 沈春松;教育中的“橘枳之变”[N];中国教师报;2005年
8 曹俊 供稿;高三语文[N];山西科技报;2003年
9 谢秋争邋丁蕊;零地价 北京房价就能降吗?[N];北京商报;2007年
10 记者 李稹邋通讯员 孙国利;“这样的活动挺好,一年一次不大够”[N];杭州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娅琼;汉语会话中的否定反问句和特指反问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李美妍;先秦两汉特指式反问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宋永圭;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否定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陈静;《史记》问句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陈佳璇;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询问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小穹;疑问代词语义范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李宇凤;汉语语用偏向问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8 张龙;现代汉语习用语法构式句法分析及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钱兢;面向对韩汉语教学的“还”类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敏;《儿女英雄传》反问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芳;现代汉语反问句的标记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肖立娟;基于语料库的“难道”反问句的翻译及功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4 尹楠;中高级留学生汉语反问句习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原波;反问句及其在对外汉语听力教学法中的探讨[D];兰州大学;2012年
6 李雯宇;“怎么”型反问句的认知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7 乔纳纳;《雷雨》反问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成心漪;反问句的否定与反问度[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9 杨婷婷;留学生“什么”反问句学习情况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10 杨蕾;汉语反问句习得情况及教学建议[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244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824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