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隐喻理解加工中概念构建的内在理路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4 04:53

  本文关键词:隐喻理解加工中概念构建的内在理路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临场概念 宽化 窄化 抑制 强化


【摘要】:本文介绍隐喻理解加工过程中概念构建的词汇语用过程,着重阐述3大研究范式对此的解释,即范畴涵括模型、词汇语用学解释以及Recanati的词汇阐释模型。隐喻理解加工既要应用已习得概念,又涉及新概念的构建,即临场概念,这是一个经词汇编码概念的"窄化"与"宽化"的语用调整结果。"宽化"使得词汇编码概念的一个或者更多的逻辑或者定义属性被"摒弃";"窄化"则相反,词汇编码概念的一些百科属性被"提升"为概念的逻辑或者内容组成成分。本文指出,"提升"与"摒弃"本质上是词汇焦点属性的激活问题,是认知机制即强化与抑制机制作用的结果。概念构建的3大研究范式对隐喻理解加工的洞察具有开创性。从概念构建入手研究隐喻的理解加工将打破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视隐喻为隐含比较的学术传统,学术动向值得关注。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关键词】临场概念 宽化 窄化 抑制 强化
【基金】:上海交通大学文科特色研究项目“二语隐喻理解加工中概念构建的内在理路及加工障碍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外国留学生汉语阅读中的超读障碍研究及iSTART策略应用”(10YJC74010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1引言“X is a Y”的隐喻最为经典,也受到学界最为广泛的关注。例如:①a.My lawyer is a shark.b.My job is a jail.不同的理论对它们的理解加工模式进行不同的解释。纯匹配理论提出,隐喻的理解加工过程就是要揭示隐喻所潜藏着的隐含比较,把本体(My lawyer,My job)和喻体(shar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方晓湘;周榕;;并列中英双语者在隐喻理解中的强化和抑制机制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吴诗玉;马拯;;隐喻理解加工机制研究的“旧貌新颜”——从隐含比较到概念构建[J];当代外语研究;2013年02期

3 杨小虎,郑树棠;抑制机制与隐喻理解[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4期

4 蒋严;袁影;;临场概念与隐喻分析[J];当代修辞学;2010年03期

5 董成如;;词汇语用学的认知视角——话语中词义缩小和扩大的图式范畴化阐释[J];现代外语;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庆凯;;隐喻否定形式的理解——兼评《谈Lakoff和Johnson隐喻理论的两个问题》[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曾庆敏;刘玉梅;;语言理解中的抑制机制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Z1期

3 尹海秋;;刍议隐喻限制性[J];长沙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4 吴诗玉;;听力理解中角色目标抑制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年02期

5 唐世民;;隐喻理解,概念隐喻理论还是范畴包容模型?[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年05期

6 赵燕华;;论“叠音语素+族”格式的结构形式和修辞功能[J];毕节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7 唐世民;;隐喻喻体所指与隐喻理解[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8 彭玉海;于鑫;;论动词隐喻的“否定”语义特征——兼论俄语动词多义性[J];外国语言文学;2013年04期

9 闫嵘;;外语篇章阅读理解的抑制机制及其个体差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0 周美芝;陈开举;李雄;曾衍桃;李丹丹;;我国词汇语用研究纵观[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周大军;军语的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2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3 杨小虎;英语听力学习中提取抑制、焦虑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4 刘法公;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6 董成如;存现句的认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叶慧君;汉语词义在线理解的词汇语用学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8 庞杨;词汇同义关系在语境中的构建:词汇语用学视角[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志彩;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的隐喻翻译[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孟贤红;外语阅读理解中的抑制效率与工作记忆容量的关系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3 马学梅;比喻推理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席丽娜;关联理论对英语新闻标题中词汇语用充实的阐释[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公英;关联—顺应理论框架下英汉语义缩小与扩大的动态语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石晓辉;调侃话语的词汇语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7 丛馨润;汉语“家”的词汇语用学解释[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贺佩男;News Week新闻标题中形容词语用充实现象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佩杰;英语局部句法歧义理解[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张丽;经济话语的隐喻性分析及其阅读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小虎;;语言理解中的抑制机制研究综述[J];当代语言学;2005年04期

2 陈新仁;国外词汇语用学研究述评[J];外语研究;2005年05期

3 李洪儒;试论语词层级上的说话人形象——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一[J];外语学刊;2005年05期

4 冉永平;词汇语用学及语用充实[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5期

5 马拯;吴诗玉;;外语故事理解中的角色目标抑制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06期

6 李荣宝,彭聃龄,李嵬;双语者第二语言表征的形成与发展[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7 蒋严;论语用推理的逻辑属性——形式语用学初探[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8 蒋严;;关联理论的认知修辞学说(上)[J];修辞学习;2008年03期

9 王寅;;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J];当代修辞学;2010年01期

10 蒋严;袁影;;临场概念与隐喻分析[J];当代修辞学;2010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伟志;中英双语者知识表征的认知心理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杨英新;隐喻理解中抑制机制的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梁醒君;抑制和强化机制对汉语隐喻理解的作用[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马玉俊;隐喻理解加工策略的选择机制[D];河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梓;;工作记忆在隐喻产生和理解中的作用[J];魅力中国;2009年28期

2 张鹭;;隐喻的理解与语境——以《红楼梦》隐喻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赵国龙;;从关联理论看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影响[J];商洛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4 陈惠芳;;认知语境与隐喻理解[J];绥化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5 王维;;浅谈英语阅读中的隐喻理解[J];科技信息;2010年36期

6 陈治安,蒋光友;隐喻理论与隐喻理解[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7 刘红;;论语境对隐喻的影响——语境下的隐喻表达与理解[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8 郑艳霞;;隐喻理解的语用认知视角[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龚玉苗;周榕;;隐喻理解的ERPs研究述评[J];心理学探新;2009年02期

10 龚玉苗;周榕;;隐喻生涯模型及其解释力[J];外国语文;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谢劲松;;隐喻与形而上学[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黄华新;徐慈华;;汉语隐喻逻辑表征的个案分析[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3 沈秋凤;丁峻;;具身视域下情绪启动对隐喻理解影响的模型[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孙毅;;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Model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孙毅;;真实条件、认知语义与隐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郑艳霞;;隐喻的认知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蒲松龄;;隐喻构建基本要素及其与隐喻理解效果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8 李莹;张学新;莫雷;;汉语隐喻理解的认知加工过程与神经机制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袁娟;;隐喻认知推理机制的受制变量研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黄志武;自治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召开[N];西藏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继文;中日古典定型诗歌中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2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3 王小潞;汉语隐喻认知的神经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醒君;抑制和强化机制对汉语隐喻理解的作用[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许群;隐喻理解中的常规性和适宜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王敏;界面隐喻理解的探索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谭洪霞;认知语境在隐喻理解中的功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5 孙毅;论语境对隐喻理解机制的指针作用[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6 张思文;隐喻的认知语境观[D];黑龙江大学;2008年

7 文李黠;隐喻翻译中的认知操作[D];中南大学;2009年

8 岳娟;用关联理论阐述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的作用[D];南昌大学;2011年

9 吴迪;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影响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10 伯松;论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动态影响[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479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8479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6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