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人本观视角下对联识解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体验人本观视角下对联识解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认知语言学 后现代哲学 对联 识解机制 BEE模型
【摘要】:中文对联是在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纵观前人对中文对联的分析,他们主要是从文体、教学、翻译、社会语言学及语用等视角展开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仅是描述性质的,如列举、分类等,或者基于个人的经验,从认知角度加以阐释并佐以语料支撑的研究尚且不足。针对前人研究之不足,本文以认知语言学和后现代哲学为理论背景,基于概念整合理论、事件域认知模型和体验原则,建立了BEE(Blending-Event-Domain Embodiment)理论模型深入探究对联的识解机制,并以封闭语料库所得数据加以佐证,证明该模型的有效性。作者通过对百度网站上搜集到的600条四字到八字对联按照事件域结构进行分类,在BEE模型的框架下对每一类别作出分析,探析对联各类变体的认知识解机制。研究表明了BEE模型在阐述对联识解机制中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语料分析发现:1.B-A-B(being-action-being)式是比例最高的类别,这与我们的体验基础息息相关,既然有动作则关系到发出其的施事者和受其作用的受事者。2.B-A式、A-B式及B-A-B式对联变体分别突显了不同的参与者角色。B-A式突显了施事和动作,A-B式则突显了动作和受事,B-A-B式将施事、动作和受事同时突显。3.中文对联中还发现存在being-without-action式。这与ECM所要求的并不完全一致,即必有A和B。本文认为书写对联者将事件动作隐显,将事体突显最大化,表明他们除了采用顺序扫描方式,也利用总体扫描的视觉扫描方式。4.事件域结构越复杂,对联的字数越多,这也与数量象似性原则相一致。5.B-A-B(being-action-being)式、A-B(action-being)式、B-A(being-action)式、being-without-action式以及inner-relation式体现了人们以部代整的转喻认知加工机制。6.本文语料分析表明概念整合理论阐述意义建构过程之不足及本体实在论否认人本主义之缺陷。本文的贡献在于:1.针对对联研究之不足,首次在后现代哲学背景下提出了一个整合性的理论模型以揭示对联的识解机制。2.首次建立对联封闭语料库,并将其分成7类,应用所建模型探究对联各类变体的认知识解机制,并证明了BEE模型的有效性。同时文章还指出了研究之不足,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了建议,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后现代哲学 对联 识解机制 BEE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4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Acknowledgements8-12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2-16
- 1.1 Rationale of the Thesis12-13
- 1.2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13-14
- 1.3 Layout of the Study14-16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6-31
- 2.1 Introduction16
- 2.2 Chinese Couplet Reviewed16-18
- 2.2.1 Nature of Chinese Couplet16-17
- 2.2.2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Couplet17-18
- 2.3 Previous Studies on Chinese Couplet18-29
- 2.3.1 Stylistic Perspective18-20
- 2.3.2 Pedagogical Perspective20-22
- 2.3.3 Translating Perspective22-25
- 2.3.4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25-26
- 2.3.5 Pragmatic Perspective26-28
- 2.3.6 Cognitive Perspective28-29
- 2.4 Summary29-31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31-57
- 3.1 Introduction31
- 3.2 Key Concepts Revisited31-35
- 3.2.1 CBT and its Limitations31-33
- 3.2.2 ECM and its Limitations33-34
- 3.2.3 Embodiment and its Limitations34-35
- 3.3 Embodied Humenism: A New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35-44
- 3.3.1 Development of EH35-38
- 3.3.2 Influence of EH on Linguistic Analysis38-43
- 3.3.3 Necessity of Proposing a New Model43-44
- 3.4 An Explanatory Model: BEE Model44-56
- 3.4.1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CBT47-48
- 3.4.2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ECM48-51
- 3.4.3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Embodiment51-56
- 3.5 Summary56-57
- Chapter Four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57-86
- 4.1 Introduction57
- 4.2 Data Description and Classification57-61
- 4.3 Data Analysis Based on BEE Model61-80
- 4.3.1 Uni-Event-with-One-Part Type61-71
- 4.3.1.1 B-A Type62-63
- 4.3.1.2 B -A-B Type63-66
- 4.3.1.3 A-B Type66-69
- 4.3.1.4 Being-without-Action Type69-71
- 4.3.2 Uni-Event-with-Two-Part Type71-80
- 4.3.2.1 Cause-Effect Relation Type71-75
- 4.3.2.2 Part-Whole Relation Type75-77
- 4.3.2.3 Inner Relation Type77-80
- 4.4 Data Discussion80-85
- 4.4.1 B-A Type, A-B Type, B-A-B Type80-81
- 4.4.2 Being-without-Action Type81-82
- 4.4.3 Distribution of Two Types of Data82
- 4.4.4 Rhetoric Mechanism82-85
- 4.5 Summary85-86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86-89
- 5.1 Main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86-88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88-89
- References89-93
- Appendix93-1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理;;新奇隐喻的动态识解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05期
2 张慧芳;;隐喻的概念复合理论动态识解[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3 张凤娟;;从识解理论诠释隐喻识解操作及其语言认知功能[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4 肖坤学;;识解理论观照下的“损译”现象探析[J];当代外语研究;2011年04期
5 陈萍;;新奇隐喻识解[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6 马书东;;事件语序和语言识解[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01期
7 梁爽;;识解与听话人的“视像”——从汉日对比的角度出发[J];当代外语研究;2013年09期
8 马永田;;汉英量名结构的认知识解[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9 张芬香;;手机短信幽默的关联——识解探究[J];科技信息;2009年32期
10 李庆明;张帅;;谈翻译中识解方式的转换——以陕北民歌《蓝花花》四种英译本为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唐青叶;;详略度、精密度与经验识解[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何星;;识解操作与名动互转[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谭业升;翻译中的识解运作[D];复旦大学;2004年
2 何星;名转动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祁静;英汉翻译译者识解差异性研究[D];鲁东大学;2012年
2 李江骅;英语独立主格结构的认知识解[D];西南大学;2010年
3 张冰;层级反义关系的动态认知识解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张丽琴;反义同形词的认知识解[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5 喻姗姗;《汤姆·索耶历险记》中省略的认知识解[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汝曦;反语的识解机制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7 唐金同;概念化识解视角下的汉诗英译语篇连贯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8 刘昂;从汉语典籍英译看微观涵义的动态识解[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9 蔡奕;行为动词微观涵义的识解[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世主;文学翻译中概念范畴的动态识解[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515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851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