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轮转换下的《蛙》中陈鼻性格特征及变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话轮转换下的《蛙》中陈鼻性格特征及变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话轮转换 人物性格 话轮发话率 话题控制率 话轮长度
【摘要】:随着本研究领域内容的不断丰富与发展,话轮转换理论已由将日常会话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会话参与者的话轮特征,逐渐扩大到日常会话以外的其他机构会话的研究中。目前,国内外利用话轮转换进行的研究大都基于英文文本,鲜有以中文文本作为分析对象的研究。为验证该理论对于中文文本分析的适用性,文章在继承传统的话轮转换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话轮发话率与话轮控制率、话轮比例与话语比例等变量,对《蛙》中陈鼻的会话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对其话轮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在中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变化与其话轮特征紧密相关,而且话轮转换理论同样适用于中文文本分析。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
【关键词】: 话轮转换 人物性格 话轮发话率 话题控制率 话轮长度
【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TJWW13-018)
【分类号】:H136
【正文快照】: 一、话轮转换规则及其分析框架1.话轮转换规则Sacks认为,虽然日常会话看似杂乱无章,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日常会话中,无论有多少人参与,在一定的时间内总是有一个人在发话,当他(她)发话完毕后其他人再继续发话。虽然有时候会出现多个发话人话轮重叠或无发话人的情况,但此类情形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方波;;略谈莫言小说《蛙》之三重意蕴[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年24期
2 李华东,俞东明;从话轮转换看权势关系、性格刻画和情节发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宏;魏振泰;;话轮转换下的《蛙》中陈鼻性格特征及变化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2 高帅;;《勒索》中对话和人物性格的一致性分析[J];戏剧之家;2016年11期
3 李华倩;;从话轮转换看庭审权势关系和审判人员身份构建——以杭州市基层法院一则民事审判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6年14期
4 肖翠玲;;人性善恶的博弈——语用学视域下《喧哗与骚动》中的杰生人物刻画[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6年02期
5 谭停;;从话轮转换看《红楼梦》中晴雯、袭人的性格特点[J];梧州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6 陈璐;;喜剧小品中的话轮转换分析——以《扶不扶》为例[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年03期
7 杨雪燕;施小静;;“自我为中心”的人际意义分析——以《家好月圆》中的钟笑莎为例[J];当代修辞学;2015年02期
8 张小华;;On Power Relations in The Little Fox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urn-taking Analysis[J];海外英语;2015年02期
9 张靖;;孤独时光机——从话轮转换角度解读《长日入夜行》里的玛丽[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10 张靖;;《长日入夜行》会话分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1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俞东明;戏剧文体与戏剧文体学[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2 杨雪燕;话语分析与戏剧语言文体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年02期
3 杨雪燕;试论戏剧在语言文体学中的地位[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国;;论话轮转换的潜规则[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马俊霞;;话轮转换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3 张碧芳;;谈商务口译的话轮转换[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4 黄靖;徐晓珊;;话轮及话轮转换策略分析[J];电子制作;2013年10期
5 张廷国;话轮及话轮转换的交际技巧[J];外语教学;2003年04期
6 计道宏;话轮转换技巧剖析[J];鸡西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7 张倩;;话轮转换与交际[J];中国电力教育;2006年S2期
8 彭艳虹;;话轮转换中的言语性反馈项目[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关向峰;;话轮转换机制与大学生英语会话能力的提高[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高丽娟;;话轮转换与会话交际中打断现象解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培;;话轮转换理论在口语教学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巧莹;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话轮转换策略的性别差异[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周思思;小学语文课堂互动中的话轮转换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黄蕾;英语跨代对话的话轮转换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4 汪婷婷;电视脱口秀节目《天天向上》中的话轮转换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梁勇;汉语会话中话轮转换的时间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虹;《日出》的话轮转换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刘娜;《纸牌屋》中话轮转换系统的分析[D];安徽大学;2015年
8 张本茹;从话轮转换角度看《金太郎的幸福生活》的人物塑造[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9 潘荔霞;关联理论基础上的话轮转换认知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10 田英侠;中美电视访谈节目中话轮转换策略的对比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237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123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