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为古今,译为中外——谈潘文国先生的翻译研究
本文关键词:易为古今,译为中外——谈潘文国先生的翻译研究
【摘要】:本文以潘文国先生在翻译方面的相关论著为基础,结合其翻译实践,对其翻译研究进行了概括和述评,将他的翻译研究总结为三个特点:借历史作鉴,通古今之变,开中外之路;以哲学为基,跨学科之藩篱,闪实践之光辉;从汉语出发,以文化为本,立中国译论之言。这三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形成了他的翻译研究的特色,对我国的译论建设具有宏观性的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外文系;
【关键词】: 跨学科 翻译研究 中国译论 中国文化
【分类号】:H059
【正文快照】: 1.引言潘文国先生虽然以语言学研究为学界所知,但他的翻译研究从一开始就与语言学研究齐头并进,一直贯穿于他的整个学术生涯之中,而并非如有些评论者所说,是“后来居上”(冯智强2004:63)。早在1986年,“古文今译例谈”系列的译文就与他的音韵学研究等一同见诸于《中文自学指导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文国;;中国译论与中国话语[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01期
2 潘文国;;中籍外译,此其时也——关于中译外问题的宏观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潘文国;;我的“古今中外”之路[J];当代外语研究;2013年02期
4 潘文国;;翻译与对比语言学[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冯智强;中西合璧 后来居上——潘文国教授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潘文国;;英汉语篇对比与中国的文章之学[J];外语教学;2007年05期
7 潘文国;;英译中诗鉴赏论略[J];文艺理论研究;1993年03期
8 潘文国;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兼谈“翻译学”的学科性问题[J];中国翻译;2002年01期
9 潘文国;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兼谈“翻译学”的学科性问题[J];中国翻译;2002年02期
10 潘文国;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兼谈“翻译学”的学科性问题[J];中国翻译;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启剑;;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 万正发;;评《醉翁亭记》英译的译者主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3 朱耀先;;略论语言翻译与文化翻译[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冯智强;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评介[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车欢欢;邹晓玲;;也谈文化派译论[J];长城;2012年02期
6 贾红霞;;可译性的认知理据——以中国古典诗词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7 文军,王雅娟;《白鲸》译本的解构主义解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杨艳;贾德江;;从顺应论角度看中英宗教作品翻译策略之相似性——以《金刚经》和《圣经·新约》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8期
9 张健;;异化归化 谁主江山——刍议我国文学翻译策略认知发展状况[J];巢湖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徐兴胜;;外宣翻译中中国特色词汇对待:异化?归化?——基于国内经典英译和国外媒体英译的思考[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周凤岐;;信息转换与等效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嵇德全;;论英汉比喻翻译中的等值与文化差异[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杨元刚;;描写与解释并重:中国英汉对比语言学的发展和追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洪涛;;从此岸到彼岸的反拨与超越——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学派研究范式探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付文慧;;从中国“寻根小说”的英译透视意识形态和诗学取向对翻译文本选择的影响[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6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吕黎;中国现代小说早期英译个案研究(1926-1952)[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郭兰英;“适者生存”:翻译的生态学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李海军;从跨文化操纵到文化和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丹;国企网页简介文英译策略的初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瑜华;《国际商事合同通则2004》汉译本评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刘毅;中西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刘红岩;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跨文化交际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5 王璧;旅游翻译的归化与异化[D];南昌大学;2010年
6 林丹;顾执中《封神演义》英译本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明;辜鸿铭译《论语》的生态翻译学研究[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0年
8 杜华卿;西方译论沿革对中国译学的影响探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9 金廷显;模因论视角下《论语》的英译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靳琦;翻译理论的生命:压抑或超越?[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伯伟;佛经科判与初唐文学理论[J];文学遗产;2004年01期
2 潘文国;;英译中诗鉴赏论略[J];文艺理论研究;1993年03期
3 傅勇林;文脉、意脉与语篇阐释——Halliday与刘熙载篇章理论之比较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1期
4 潘文国;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兼谈“翻译学”的学科性问题[J];中国翻译;2002年01期
5 潘文国;译入与译出——谈中国译者从事汉籍英译的意义[J];中国翻译;2004年02期
6 潘文国;;译学研究的哲学思考[J];中国外语;2009年05期
7 潘文国;李仕健;;毛主席诗词英译中的典故处理[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智强;中西合璧 后来居上——潘文国教授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冯智强;汉英对比研究的又一座高峰——华东师范大学潘文国教授汉英对比思想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曾宝芬;彭泽润;;不能回到汉语“字”的蒙昧认识中——评潘文国“字本位”观点中的错误认识[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邵帅;;《汉英语对比纲要》述评与修正[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11期
5 张德让;;《赫兹列散文精选》文言笔法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德让;;“以己之滔滔,益彼之滔滔”——评潘文国《赫兹列散文精选》文言笔法[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王研;潘文国:中文的机遇首先在于正视自我[N];辽宁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熊婷;潘文国散文翻译中文体价值的再现[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272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127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