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称赞—应答”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日“称赞—应答”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称赞行为 应答行为 发话连锁链 发话项目 基本态
【摘要】:称赞是对对方表示肯定评价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润滑剂。而应答行为是对称赞行为的呼应,由两者间的话轮转换构成。“称赞—应答”言语行为的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近年来,围绕称赞行为展开的研究屡见不鲜,但“称赞—应答”的先行研究为数不多。因此,本文将动态的,双向的“称赞—应答”视为—个会话过程进行考察,并对比中日两国母语说话者对称赞及其应答行为的使用情况。本文分别从中国大陆和日本播放的电视剧中,选取了11部反映现当代日常生活题材的电视剧。笔者从电视影像中抽取“称赞—应答”言语行为的视频画面后将其文字化,并作为一组“称赞—应答”言语行为。笔者结合藤森(1995)将“称赞—应答”言语行为分为“开场白”、“称赞—应答”、“结束会话”三个过程,并探究会话中各阶段的特征,将发话项目进行分类。运用SPSS(2013)求P值的方法,对每项发话项目的使用频率进行分析。并结合宇佐美的话语礼貌原则,揭示出中日两门语言中呈现出的特征和差异。1、 (1)在“开场白”阶段中,汉语母语者对“引起注意(双方)”该发话项目较常被使用;而日语母语者较常使用“话题插入(双方)”和“确认表现(双方)”。(2)在“称赞-应答”阶段中,汉语母语者对“称赞表达”、“辅助表现”、“追加评论”、“解释行为”、“回赞”这五个发话项目较常使用;日语母语者的场合中,“评价说明”、“疑问表现”、“态度表明”出现的频率较高。(3)在“结束会话”阶段中,汉语母语者的场合下,称赞方对“附加行为”以及被称赞方对“后话题转移”的使用频率较高;日语母语者的场合中,称赞方较常使用“后话题转移”该发话项目。2、在“开场白”阶段中,称赞方的“话题插入”过程表现差异性;在“称赞-应答”阶段中,在“回赞”发话项目中有显著差异。另外,在应答策略的应用上,也未显示出显著差异;在“结束会话”阶段中,在称赞方的“附加行为”和被称赞方的“后话题转移”这两个过程中显示出差异。3、笔者也从中日“称赞—应答”言语行为中抽取出基本态,如下所示:汉语:{引起注意/称赞方}→{评价说明/称赞方}→{称赞表达/称赞方}→{追加评论/称方}→{态度表明/被称赞者}→{附加行为/称赞方}日语:{引起注意/称赞方}→{评价说明/称赞方}→{称赞表达/称赞方}→{态度表明/被称赞者}关于认定的“称赞—应答”言语行为的基本态,汉语母语者有六项过程,与此相比,日语母语者仅有四项。与汉语中的基本态相比,日语缺少了“追加评价(称赞方)”和“附加发话(称赞方)”两个过程。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36;H13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时晓阳;;话语礼貌理论视角下的日语拒绝行为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4年03期
2 张婷婷;;对日语称赞语应答状况的考察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年04期
3 张守祥;于湘泳;;凹型文化环境下的日语称赞表达及其回应方式的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02期
4 卢杭央;;日语称赞语应答方式的跨文化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2年04期
5 赵刚;贾琦;;中国日语学习者的会话分析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年04期
6 崔国鑫;;会话分析的语用研究[J];外语学刊;2009年03期
7 李俊儒;;称赞语及其应答语对比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2007年04期
8 权立宏;汉语中男女在称赞语和称赞语回应使用上的差异分析[J];现代外语;2004年01期
9 甘能清;日语称赞表达的文化视角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年02期
10 刘小珊,陈访泽;从言语行为理论看日语的感谢行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伟;日语称赞语的条件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刘梅;汉语称赞言语行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袁迎春;“称赞语的应答方式”中日对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张婷婷;日语称赞语之应答行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阿依努尔;汉日哈语称赞回应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田丽恒;日汉称赞表达及其应答的对比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7 石金花;“同级称赞”策略的语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11430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14308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