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从‘往’义动词到远指代词——上古汉语指示词“之”的来源

发布时间:2017-12-21 09:50

  本文关键词:从‘往’义动词到远指代词——上古汉语指示词“之”的来源 出处:《古汉语研究》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往’义动词 远指代词 语法化 语义演变


【摘要】:上古汉语的"之"既可以作为‘往’义动词,也可以用作指示代词,两种用法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考察显示,甲骨文中的"之"经历了"‘往’义动词过去的(时间)远指代词"这一语法化过程。这一判断得到甲骨卜辞语言内部、汉语史上"往、去"的平行演变、香港粤语"今"以及非洲乍得语的一些证据的支持。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语义图视角下汉语不定代词;情态词和‘工具-伴随’介词的多功能性研究”(12CYY042)
【分类号】:H141
【正文快照】: 一引言:动词和指示词两种用法上古汉语的“之”用法特别丰富,涉及位移动词、指示代名词、指示形容词、指示副词、定语标记、关系化标记等,学界对此关注颇多,余霭芹(Yue 1998)、张敏(2003)等还对其中一些用法的来源做过充分的论证。本文主要关注“之”的以下两种用法:(ⅰ)‘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洪波;兼指代词语源考[J];古汉语研究;1994年02期

2 方文一;“如、适、之、徂、逝、往”的几个问题[J];浙江师大学报;2000年02期

3 朱庆之;;对“来日”一语的汉语史和文学史考察[J];语言科学;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纲;;论词义系统的时空转换[J];古汉语研究;2007年04期

2 张玉金;论西周汉语代词“厥”的性质[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02期

3 杨作玲;;先秦“适往词”句法差异的原因[J];古汉语研究;2014年01期

4 陈亚芩;;“娘”、“[C”二字的历史演变及相互关系[J];励耘学刊(语言卷);2011年02期

5 洪波;意西微萨·阿错;;汉语与周边语言的接触类型研究[J];南开语言学刊;2007年01期

6 何彦诚;;红丰仡佬语的人称代词系统[J];民族语文;2014年01期

7 毕秀洁;;《诗经》“到达”义动词说例[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李云龙;古典文献中“舅父、妻之父、夫之父”称谓系统源流考辨——兼论周人和商人的语言[J];唐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9 张玉金;甲骨文中的“之”和助词“之”的来源[J];殷都学刊;2005年02期

10 丁_g藻;蒋平;;汉语前置关系从句语法化下的语言共性研究[J];语言研究;2009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铭娜;《吕氏春秋》动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武振玉;两周金文词类研究(虚词篇)[D];吉林大学;2006年

4 王彤伟;《三国志》同义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陈翠珠;汉语人称代词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宇枫;近代汉语复合趋向动词句法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7 陈丹丹;汉语史上关系从句的类型学考察[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伟丽;“去”从离义到往义演变的考察[D];河南大学;2006年

2 毕秀洁;《诗经》“到达”义动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王俊;“之”的语法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吕海霞;汉语“适往词”的历时演变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刘希乐;《魏书》指示代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乐成;《夷坚志》动词同义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陈馨;“之X”类方位词及其词汇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朱av之;;对现代辞书中成语“来日大难”释义的分析[J];汉语史学报;2009年00期

2 何亮;;从中古相对时点词看汉语时间表达认知方式的发展[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史佩信;汉语时间表达中的“前后式”与“来去式”[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刘百顺;;古汉语年月日表达法考察[J];语言科学;2004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传飞;相和歌辞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化云;汉语方言指示代词三分现象初探[J];语言研究;2002年02期

2 宗守云;;河北涿怀话的两套近指和远指代词[J];中国语文;2005年04期

3 汪化云;;方言远指代词“乜、兀”的词源[J];汉字文化;2007年04期

4 张玉金;;春秋时代远指代词研究[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05期

5 汪徐香;;安徽潜山话远指代词“兀”探析[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6 张邱林;;陕县方言远指代词的面指和背指[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5期

7 张学成;怀化话方言本字(下)[J];怀化师专学报;1994年01期

8 汪化云;;也说“兀”[J];语文研究;2007年01期

9 李明;“那个”的妙用[J];汉语学习;1986年02期

10 陈明富;张鹏丽;;“他年”类词语语义特征及成因考察[J];语言科学;2012年05期



本文编号:13156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3156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8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