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祈使与陈述:动词重叠的差异表现

发布时间:2017-12-27 02:06

  本文关键词:祈使与陈述:动词重叠的差异表现 出处:《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祈使 陈述 重叠动词 句法功能 语体分布


【摘要】:本文讨论动词重叠在祈使和陈述中的表现差异,证明:重叠动词的特征当中"自主可控、合意愿性、口语随意"为祈使语用特征,而"可延续可反复"是重叠动词的基本特征,其中"可延续"动词受限于已然现实陈述,"可反复"动词倾向于已然现实陈述;祈使与动词重叠的谓语功能,陈述与动词重叠的非谓语功能呈无标记组配,动词重叠的成句能力、不能直接否定等与祈使相关;动词重叠的口语体分布与祈使语用相应,书面语分布适应陈述表达。祈使与陈述语用的差异及共性是动词重叠研究和教学的基础。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verb reduplication in imperative statements and proof: characteristics of verb reduplication "self-control, consensus may, oral random" imperative pragmatic features, and can continue to be repeated "is the basic feature of the verb reduplication, which can extend the" verb restricted to reality has stated, "repeated verbs tend to have realistic and imperative statements; overlapping verb predicate verb overlapping functions, statements and non predicate function is an unmarked collocation, the verb overlapping sentence ability, can not directly deny and imperative; colloquial verb overlapping distribution and pragmatic imperative corresponding written statements to the distributi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differences and generalities between the imperative and the declarative pragmatics are the basis of the study and teaching of verb reduplication.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四川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号:2010SKQ29)资助
【分类号】:H146.3
【正文快照】: 一 引言动词重叠的祈使用法在语感和数量上占据优势,是动词重叠研究的基本参照(朱德熙1982:66;刘月华1983;毛修敬1985;赵新1994;李宇明1998;陈立民2005)。朱景松(1998)考察了包括“叙述、评议”等陈述表达在内的动词重叠用法,极力主张动词重叠的各种用法与祈使相似度越大,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江;动词重叠研究概述[J];汉语学习;2001年01期

2 陈前瑞!100083;动词重叠的情状特征及其体的地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3 陈青松,陈安平;动词重叠研究50年综述[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杨平;动词重叠式的基本意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05期

5 张晓涛;动词重叠的形式及相关问题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何艳辉;;论动词重叠的形式[J];平原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7 袁静;;试论动词重叠式所体现的“量”[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

8 王茂林;;留学生动词重叠式使用情况浅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04期

9 王红梅;;汉语共同语动词重叠系统性研究[J];学术交流;2007年12期

10 王红梅;;动词重叠研究的方言视角[J];方言;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贤钏;张积家;;形容词、动词重叠式认知的语义效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尚英;;VV与V一V式动词重叠的特征调查研究[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吴华英;;仙游话动词的体和貌浅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鹭 周口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汉语动词重叠的历史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红梅;汉语方言动词重叠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2 Maharani(陈玉兰);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来兴;宋元话本动词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周孟战;《孙真人千金方》动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路崴崴;“V一下”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孟艳华;事件建构与现代汉语结果宾语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7 王晓凌;论非现实语义范畴[D];复旦大学;2007年

8 丁崇明;昆明方言语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蓓;广西桂平粤方言动词重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毅;动词重叠形式的制约因素[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白雪佼;汉语动词重叠及其习得偏误考察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2年

4 李丹阳;泰国留学生甲级汉语多义动词义项使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唐梦潇;汉语动词重叠的句法语义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6 申园园;动词重叠式语法意义复杂化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秦烁;动词重叠式“短时、轻量”语法意义的表现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朱茜;现代汉语动词重叠式类型确定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9 马婷婷;现代汉语动词重叠式的普遍性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李巧灵;留学生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运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397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3397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d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