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她”字的认同——读黄兴涛《“她”字的文化史》
本文关键词:现代性与“她”字的认同——读黄兴涛《“她”字的文化史》 出处:《近代史研究》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她"字的文化史》是一部"新文化史"与传统史学方法相结合的著作,富有启发性。该著用现代性概念对"她"字的创生与社会化认同做了分析,认为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不是"西方性",而是中国人自身的"现代性诉求"。然而,"现代性"并不能与"西方性"截然分离,它们之间的内外界分有待商榷;参与"她"字问题争论的"男女平等"的现代性别观念尽管有不足,但也不应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和评判;现代性概念没有固定的模式,"她"字既然是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交融互动的产物,在对其做因果分析时,把现代性看作是对特定时代中西关系或传统与现代关系的一种界说,也许更可取。
[Abstract]:The cultural history of "her" is a book that combines "new culture history" with traditional historical methods, which is enlightening.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modern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reation and socialization of the word "she", and holds that the decisive factor is not "Westernism", but the Chinese people's "modernity appeal". However, the "modern" and "western" and can not be completely separated, among them the division of inside and outside is debatable; in "her" character of the debate of "gender equality" of modern gender concept although there are deficiencies, but also not used today's standards to measure and evaluation of the concept of modernity; there is no fixed pattern "she", since it is a product of Chinese and the west, a blend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interactive, in the causal analysis of the time, the modernity as a definition of a particular era 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relationship, perhaps more desirable.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分类号】:H0-05
【正文快照】: 语言是表征文化变迁的指针。从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名词看思想文化的演化,近年来已成为不少史家自觉的学术追求。黄兴涛教授是一个先行者,其匠心之作《“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词的发明与认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以下简称《“她"字》,凡引该著仅在文中夹注页码)是这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杨剑利;;规训与政治:儒家性别体系探论[J];江汉论坛;2013年06期
2 杨剑利;;国家建构语境中的妇女解放——从历史到历史书写[J];近代史研究;2013年03期
3 阿里夫·德里克;陈波;;从历史角度反思现代性:能得到“另类现代性”的结论吗?[J];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康小霞;;李欧梵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及其文学史意义[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陆萍萍;;思潮史视野中的《现代》[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林广泽;;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自由写作”及成因[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林广泽;;“自由”写作理念的生成与实现——20世纪西方主流文学写作理念评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林广泽;“自由写作”与“现代性”[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王凌轩;;“另类”还是回归——现代性的多元重建对我国文艺创作的启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年04期
7 王建疆;;别现代:主义的诉求与建构[J];探索与争鸣;2014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员怒华;“四大副刊”与五四新文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孙超;民初“兴味派”小说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白蔚;传媒中的中国女性与现代性[D];上海大学;2007年
5 高慧;追寻现代性:李欧梵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丁颖;都市语境与鲁迅上海创作的关联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徐红;西文东渐与中国早期电影的跨文化改编(1913-1931)[D];上海大学;2010年
8 韩煜;少数民族电影与新中国的民族想象(1949-1966)[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余婉卉;“学为世界人”的迷思——晚清民国文学中的留学生形象[D];武汉大学;2010年
10 孙琳;变异与重组:海派文学的历史转型研究(1927-1937)[D];南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笑初;写实的也是现代的[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2 石柳;论徐志摩刊物编辑的现代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卢临节;选择与重建:现代派在中国的三重视界[D];山东大学;2005年
4 李淑英;理想的冲突[D];西北大学;2005年
5 王利娥;审美时尚中的反美育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吴宏娟;美在“参差的对照”—比较视野中的海外“张学”[D];暨南大学;2007年
7 邓晶华;和汉合璧苏曼殊[D];四川大学;2007年
8 陈波;现代性视野下的郁达夫小说[D];浙江大学;2008年
9 李淑娴;重寻“现代性”[D];暨南大学;2008年
10 梁华旭;“十七年文学”:解读“再解读”[D];暨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再复;;百年来三大意识的觉醒及今天的课题[J];华文文学;2011年04期
2 董士伟;康有为佚文《戒缠足会启》及其评价[J];历史档案;1992年01期
3 金景芳;古籍考辨四题[J];历史研究;1994年01期
4 李衡眉;论周代的“同姓不婚”礼俗[J];齐鲁学刊;1988年05期
5 陈永生;“同姓不婚”的历史探讨[J];社会科学家;1987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明武,葛瑞红;翻译与文化自觉[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李瑞侠;;广告的文化特点及其翻译[J];知识经济;2009年13期
3 何苗;;文化自觉与中国文化外译[J];作家;2013年12期
4 陈岚;魏耀川;;传播考辨及其文化特质[J];南方论刊;2009年12期
5 钱春花;;译者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视域下的新角色[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尹向龙;从语言表达的不同看中西文化的差异[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7 张国辉;范淑芹;丁建辉;;河北省旅游资源文化特质翻译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大家;2010年24期
8 张晓亮;;从认知角度看熟语语义双层性的文化特质[J];语文学刊;2009年23期
9 谭汝为;;天津方言的源流、文化特质及其对天津城市性格的影响[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10 阿比克·罗伊;李丹阳;;从语境文化模型看中美沟通方式的差异[J];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巴丽扎提;汉哈互译中的文化背景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2 黎美凤;泰国勿洞市华人对泰国本土文化的适应和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447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344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