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中的词义变体与多义词词义类聚
本文关键词:语境中的词义变体与多义词词义类聚 出处:《社会科学家》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动态的语境中履行交际职能的词义会发生各种临时性的变异,从而形成各种词义变体:表层词义变体和深层词义变体。尽管语境中的词义变体是纷繁、复杂的,但却并非无规律:大体来看,深层词义变体更有可能被规约为一个新的义项,从而使这个词成为一个多义词词义类聚。这种历史变化的完成受其使用频率、范围等的影响,一般历时较长。
[Abstract]:In dynamic context, there are various temporary variations in the meaning of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thus forming all kinds of word sense variants: surface word sense variants and deep word meaning variants. Although the change of meaning in context are numerous and complicated, but not without the law: Overall, deep semantic variants are more likely to be seen as a new meanings, so the word became a polysemous words. The completion of this historical change is influenced by its frequency, range, and so on, which is generally long.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分类号】:H136
【正文快照】: 语境是语言中各种静态成分的活动舞台,又是语言发生动态演变的开始和过程。“‘语境’指所考察的事件所处的环境,不局限于语言交际活动,这可以叫做广义的语境;专指语言环境的,可以叫做狭义的语境……狭义的语境也可以区分为两种,一种是语言内的语境,就是上下文,也可以说是小语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希杰;;语境的再分类[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苏宝荣;词语兼类的功能显示与深层语义分析[J];语文研究;2005年01期
3 王惠;;词义·词长·词频——《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多义词计量分析[J];中国语文;2009年02期
4 李克;王湘云;;布斯的隐喻观与西方修辞学[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远志,马翔宇;试论辞格的施事功能[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2 鞠红;论低调陈述的特征和社会心理基础[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3 鞠红;;论低调陈述的语言特点及其语用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刘旺余;;委婉语跨文化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亢娟妮;;动态顺应下的中西方面子观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徐琳;;释“飙X”[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7 赵涛;;从修辞学角度看《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语言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8 安伟;;从潜显理论看现代汉语流行语言[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9 孙荣荣;;赵本山小品语言幽默性的评价理论解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10 官杨;;程度副词修饰名词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屏方;;汉、英词典意义索引结构设立情况的对比分析[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叶李滨;;从体育专业词汇的普通化趋势看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英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黎运汉;;四十年来语言风格定义研究述评[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4 李名方;;心理认同是检验修辞效果的惟一标准[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5 郑荣馨;;大力倡导修辞学研究的辩证法——兼论中国修辞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6 郑荣馨;;论王希杰修辞学研究的科学精神[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7 赵贤德;;学走王希杰先生做学问之路[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8 陈帅;;浅谈王希杰修辞理论逻辑结构[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9 孟建安;;三一语言学派及其形成的基本条件[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10 胡世雄;;三一理论与国外修辞学——试谈三一理论的创新意义[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玉凤(Nareerat Watthanawelu);明清华南竹枝词民俗文化词语与熟语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谢元春;女性修辞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张晓雪;论翻译中的说服因素:理论溯源与实例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8 刘晓玲;人际关系管理理论视角下《红楼梦》委婉语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田小勇;文学翻译模糊取向之数字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崴嵬;《围城》中人物描写的辞格运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芳;《越策越开心》语言艺术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赵文曙;长株潭地区民歌歌词修辞与语言风格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张晓颖;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广告修辞机制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褚金勇;现代性视域下的“五四”文学革命[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燕芳;从关联理论角度解读赵本山小品中言语幽默的形成技巧[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林承亮;汉语颜色词“白”的修辞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剑;对外汉语副词教学之语境设计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希斌;网络新闻标题语言调查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国;词类活用与辞书编纂[J];辞书研究;2000年03期
2 张联荣;词典释义中的词义和语素义[J];辞书研究;2001年02期
3 周荐;;兼类词词性与多义词义项关系试说——《现汉》第5版“V+N”式双字词词性标注问题解读[J];辞书研究;2007年03期
4 涂家金;;修辞的情境与情境的修辞[J];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5 曹京渊;王绍梅;;美国修辞情景研究及其后现代主义趋势[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束定芳,汤本庆;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2002年02期
7 姚喜明;王惠敏;;论肯尼斯·伯克语言观中的术语视界[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徐翁宇;词的语义──句法功能的转化[J];外语教学;1995年03期
9 刘宇红;隐喻研究的哲学视角[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10 袁影;蒋严;;论“修辞情境”的基本要素及核心成分——兼评比彻尔等“修辞情境”观[J];修辞学习;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希杰;;语言世界中显性和潜性对立的普遍性和相对性[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本文编号:13458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345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