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雅疏证〉校勘记》商补
本文关键词:《〈广雅疏证〉校勘记》商补 出处:《古汉语研究》201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广雅疏证》刊成后,先后有王氏父子、中华书局、江苏古籍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和马其昀先生对该书作了校勘,其中尤以马先生的校勘用力最勤,得功最多,为完善《广雅疏证》打下了坚实基础。由于马先生工作本的选取不当和对部分文字的发展演变认识不够深入等,有些地方值得商榷。
[Abstract]:"GuangYaShuZheng" published after successively, and his son Wang Zhonghua, Jiangsu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Chinese University Hong Kong press and Ma Qiyun MR of the book made collation, especially to Mr. Ma's collation force most frequently, too,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GuangYaShuZheng "play". Because of the improper selection of Mr. Ma's work book and the lack of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some characters, some places are open to discussion.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铜仁学院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古代语文辞书注音释义综合研究”(12&ZD184)
【分类号】:H131.4
【正文快照】: 一引言 《广雅疏证》是疏证魏张揖《广雅》的一部训诂名著,由清代王念孙以十年之功写成于嘉庆初年。王氏凭借自己深厚的经学、小学和语言学功底,不仅对《广雅》作了十分精详的说解,也对其在传抄过程中出现的遗漏和错讹分别进行了补充和订正。但由于刻板者水平有限,加上王氏对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振铎;;书《〈广雅疏证〉导读》后[J];辞书研究;2009年05期
2 马景仑;;《广雅疏证》以“凡”语说明“名”、“实”、“义”关系情况浅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张孟璐;王晓囡;;《广雅疏证》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4 李福言;;近三十年《广雅疏证》研究述论[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3年09期
5 蒋礼鸿;;广雅疏证补义(上)[J];文献;1980年04期
6 刘凯鸣;;《广雅疏证》辨补续篇(一)[J];文献;1988年03期
7 胡继明;《广雅疏证》的“字异而义同”[J];古汉语研究;1995年03期
8 高小方;关于《广雅疏证补正》的作者[J];古汉语研究;1997年02期
9 朱国理;《广雅疏证》的“命名之义”[J];语言研究;2000年03期
10 朱国理;《广雅疏证》的“通”[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马景仑;;《广雅疏证》所涉“正反同词”现象成因探析[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2 高罕钰;;《广雅疏证·卷一·上》对《广雅·卷一·上》勘误浅析[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3年第2期[C];2013年
3 张其昀;;《广雅疏证》之别类证义[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胡继明;《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2 甘勇;清人小学注疏五种词源学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彭慧;《广雅疏证》汉语语义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梁孝梅;《广雅疏证》术语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2 吴荣范;《广雅疏证》类同引申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3 甘勇;《广雅疏证》的数字化处理及其同源字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王一朱;王念孙《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之探析[D];渤海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462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346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