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位移构式的主观化认知研究
本文关键词:虚拟位移构式的主观化认知研究 出处:《中国外语》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延伸路径虚拟位移构式(简称"虚拟位移构式")的句法语义特征主要表现在位移主体、路径信息、方式信息和移动时间等四类句法语义因素之中,本文诉诸主观化这个认知视角探寻其建构理据。我们发现,一方面,虚拟位移的建构主要归因于主观化对句法语义限制消解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主观化实现的虚拟位移句法构式又给其自身带来其他限制,也即主观化对句法行为有反制约作用。
[Abstract]: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features of the virtual displace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extended path (referred to as "virtual displacement construction") are mainly expressed in four kinds of syntactic and semantic factors: displacement subject, path information, mode information and moving time. We find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 construction of virtual displacement i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result of the elimination of the restriction on syntax and semantics by subjectiv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virtual displacement syntactic construction realized by the subjectivization also brings other restrictions to itself, that is, the subjective construction has the counterrestriction effect on the syntactic behavior.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二语学习者习得英汉虚拟位移构式的实证研究”(15BYY066) 2013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虚拟移位构式的实证研究”(GD13CWW03)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4
【正文快照】: 1虚拟位移分为六大类:发射路径(emanation引言paths)虚拟位移、模式路径(pattern paths)在英汉语言中,我们经常遇见下列语言表虚拟位移、相对框架型(frame-relative)虚拟达式:位移、出现路径(advent paths)虚拟位移、通达路径(access paths)虚拟位移以及延伸/(1)The fence goe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为光;;“所谓”的功能及主观化[J];当代修辞学;2011年05期
2 刘晓芬;;“所谓”的主观化历程及其功能扩展[J];文学教育(上);2012年03期
3 张罗平;;影像中的环境因素:客体的主观化[J];人像摄影;2011年05期
4 李龙海;论西方认识论的主观化倾向[J];学习与探索;2002年04期
5 刘峰;主观化、新颖化、形象化:手机颜色命名的特点[J];修辞学习;2005年05期
6 姚占龙;;“说、想、看”的主观化及其诱因[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05期
7 骆美婵;;主谓插入语的语法化和主观化[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年02期
8 高顺全;;“都”、“也”、“又”主观化用法的异同[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陈秋娜;;汉语主观化研究综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周静;徐李洁;;国内主观化研究综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月;;“来着”的词性及语法化、主观化[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逯建;;论经济学的主观化及其历史意义[A];“外国经济学说与当代世界经济”学术研讨会暨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20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章望婧;;从主谓结构到话语标记——“你说”的主观化及相关问题[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4 石必胜;;专利创造性判断客观化的障碍及对策[A];2013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四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汇编第四部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何碧;“去意义化”的意义[N];中国摄影报;2012年
2 王冬斌;与人分享不如自己消化[N];中国摄影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彭振川;现代汉语假设句的认知语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岚;李清照诗词英译的主观性与主观化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王秀芬;主观化的功能解读[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 凌剑春;语法化过程中的意义主观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4 段丽;汉语系词“是”的主观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邱玲;主观化对句法限制的消解[D];湖南大学;2010年
6 郭思华;插入语“据说”的语法化与主观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俐;英汉时间连词的主观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余乐;“按说”的语法化和主观化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3年
9 黄蓓;形容词衍生之强化词的主观性与主观化[D];西南大学;2009年
10 温婧;汉语并列连词的主观化分析[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938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393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