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汉字形义统一性的发生、发展与功能论

发布时间:2018-01-16 04:13

  本文关键词:汉字形义统一性的发生、发展与功能论 出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形义统一 认知 构形 系统性 手段


【摘要】:汉字的形义统一性源自原初造字时的"因义赋形",在发展过程中,汉字也始终保持这种特性。这一方面是受文字发展定律的影响,同时也因认知主体对汉字形义统一特性的适配和规约。汉字的形义统一性是历史的,经历了由具体单一到抽象系统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在维持形义统一性上,汉字主要采用新造异体字、新造分化字、对形体结构重新解释等手段。形义统一性又反作用于汉字,一方面赋予汉字以顽强的生命力,同时又在维系形义统一性的过程中造就了大量形声字,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汉字的系统性。
[Abstract]:The unity of the form and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word from Chinese characters "shaped because of righteousnes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but also Chinese characters always maintain this characteristic. This is affected by the text of the law of development, but also because of the adaptation and statute of cognitive subject of Chinese characters unification of form and meaning characteristics. The unity of form and meaning Chinese characters is history, experienced by the specific to the abstract system of such a development process. In maintaining the unity of form and meaning, mainly adopts the new variant Chinese characters, new words on the form and structure of differentiation, re interpretation and other means. The form and meaning of unity and reaction in a given Chinese characters, Chinese characters with tenacious vitality. At the same time to maintain the unity of the forming process of meaning in creating a large number of characters, thus greatly improving the system of Chinese characters.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
【基金】: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字书字料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4CYY060) 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2013年度委托项目“新旧字形使用状况调查”(WT125-49)
【分类号】:H12
【正文快照】: 引言形义统一性是汉字最大的特点,汉字的这种特点是与生俱来的,一直到今天还顽强地保持着此种特性。尽管在发展的过程中,汉字的形义统一性也呈现出时代的特色,但汉字总是通过种种手段不断地向形义统一性靠拢。反过来,形义统一性又对汉字的功能和汉字的生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齐元涛;《说文》小篆构形系统相关数据的计算机测查[J];古汉语研究;199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颖慧;;读《<篆隶万象名义>校释》札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2 白兆麟;论传统“六书”之本原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3 何琳仪;新蔡竹简选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4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吴国升;;春秋文字字形区域性特征的初步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徐道彬;;论王念孙对戴震学术的继承与发展——以《广雅疏证》为例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徐时仪;;汉语惯用语“掉枪花”与“混腔水”考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李洪智;李淑燕;;“咉书”辨[J];书画世界;2009年01期

9 张娟;;汉字的民族认同性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10 安丽娟;;六书理论的发展演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建勤;高立群;;欧美学生汉字形音意识发展的实验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周凤五;;上博楚竹书《彭祖》重探[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3 鲁川;;立足汉语实际的信息语言学——确立汉语基元单位和构建角色序列模式[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4 朱智武;;东晋南朝墓志俗字及其成因探析[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延新;;字素理论与汉字构形学理论的比较研究[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2年第1期[C];2012年

6 王粲;;对外汉字教学方法研究述评[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1期[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建平;基于拓扑学和统计学的无字库汉字智能造字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志明;战国文字异体现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瑞;西北屯戍汉简文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刘翔;汉字生成系统构建探索[D];西南大学;2011年

7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智慧;基于对外汉字教学的汉字构形理论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冬英;《尔雅》普通语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邬可晶;《孔子家语》成书时代和性质问题的再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立稳;传统的“六书”理论与现代汉字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立均;符号学视野下的汉字象似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程建红;会意字构形理据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荣辉;象形字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邬峰高;符{撐淖中伪溲芯縖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正方;西周金文非声合体字构形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萍;汉字造型对现代版面编排设计的启示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8 苏海菊;论汉字的性质特点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D];南昌大学;2010年

9 魏红燕;古文字中“囗”形多义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曹传梅;海峡两岸四地汉字“书同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鸿清;对汉字的再认识[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冯丽萍;非汉字背景留学生汉字形音识别的影响因素[J];汉字文化;2002年03期

3 潘德孚;论汉字拆分的系统性[J];汉字文化;2002年04期

4 柳燕梅;江新;;欧美学生汉字学习方法的实验研究——回忆默写法与重复抄写法的比较[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1期

5 王宁;论汉字规范的社会性与科学性——新形势下对汉字规范问题的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6 彭聃龄;郭瑞芳;Conrad Perry;;汉字部件及其位置的发展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1期

7 尉万传;毕艳霞;;东南亚华裔留学生汉字偏误考察报告[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年06期

8 吴贺;;俄罗斯首例汉字科学化教学方案——19世纪王西里的汉字识记体系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01期

9 徐英英;;“语音字元带字”汉字学习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10 王骏;;留学生汉字习得的相关因素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淑萍;;汉字部件暨词汇教材制作之构想[A];全国“大学语文”课程教材与教法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王建勤;高立群;;欧美学生汉字形音意识发展的实验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3 洪桂治;;浅谈汉字教材与对外汉字教学[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刘荣;刘娅莉;;欧美中高级汉语学习者汉字学习与汉语水平的提高[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道平;;关于两个汉字部件规范的一点思考[A];中国中文信息学会汉字编码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金如集;;汉字的数字编码输入研究[A];中国中文信息学会汉字编码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何远景;;汉典笔顺笔画数据献疑[A];2010年中国索引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雷茂盛;让电脑听懂我们说话[N];中国改革报;2008年

2 季洪光;《土生说字》妙解汉字内涵外延[N];科技日报;2009年

3 杜永道;六十年来我国颁布多项汉字标准[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4 作者系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汉语学院教师 贾颖;集中识字与母语讲解[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5 计亚萍;“手脑并用”在“集中识字”教学中的运用[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6 王礼成;小学生识字探究[N];黔西南日报;2008年

7 光明网记者 朱越 战钊;“汉字热”中热议汉字文化传承[N];光明日报;2013年

8 耿悦 饶星 忠一;曲万波和他的“汉宇通”[N];科技日报;2008年

9 彭勇;《土生说字》全卷本系列丛书面世[N];中国信息报;2009年

10 记者 鲍研;电脑时代,汉字要如何“破茧而出”?[N];北京科技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翔;汉字生成系统构建探索[D];西南大学;2011年

2 张英俊;对越汉字教学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靖年;汉字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梁添才;基于认知机理的汉字智能造字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8年

5 时璇;构形与认知[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6 胡智慧;汉字智能工具中的书写错误识别技术研究与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卢建平;基于拓扑学和统计学的无字库汉字智能造字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蓉;零起点非汉字圈留学生汉字读写偏误个案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李平;对外汉语初级阶段随文识字类汉字教材的个案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3 韩冠玲;泰国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李欣;“范例教学”对汉字形声字教学的有效性初探[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5 刘瑜;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认读层次教学法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6 施莎;基于《基础汉语40课》(上)的对外汉字教材探索与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金兰;泰国学生汉字习得途径和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尉万传;东南亚华裔留学生汉字偏误综合考察[D];暨南大学;2004年

9 黄思贤;汉字取象构形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晓丹;汉字修辞格的功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314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4314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3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