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论意义发生的空间维度

发布时间:2018-03-28 08:14

  本文选题:意义发生 切入点:空间维度 出处:《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年01期


【摘要】:意义发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重要思想,但目前学界仅探讨了意义发生的时间维度,未涉及空间维度,而空间维度关注意义系统的参与主体及主体间关系。在对比意义发生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差异的基础上,本文论证空间维度存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提出与种系发生、个体发生、话语发生相对应的空间维度的三个层面:民族发生、交际发生和互文发生。空间维度是意义发生的内在动力,时间维度是意义发生的标尺,在一定时间尺度上,空间维度的三个层面与时间维度的三个层面交互作用,推动意义不断发展。同时,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受意识形态、文化语境和情境语境等语境因素制约。
[Abstract]:The occurrence of meaning is an important thought i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but at present the academic circles only discuss the time dimension of meaning, not the dimension of space. On the basis of contrast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ime dimension and spatial dimension,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spatial dimens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spatial dimension. There are three dimensions of spatial dimension: national occurrence, communicative occurrence and intertextuality. Spatial dimension is the internal motive force of meaning occurrence, and time dimension is the scale of meaning occurrence, on a certain time scal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hree levels of space dimension and time dimension promotes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eaning. At the same time, time dimension and space dimension are restricted by such contextual factors as ideology, cultural context and situational context.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项目编号:NCET-11-0704)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裴文;语言时空观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2 汪幼枫;;现代社会的语言趋异及其社会学意义[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司显柱;从功能语言学的视角论言语交际因素、语篇属性与翻译[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J.R.马丁;王振华;;实现化、实例化和个性化——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种层次关系[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甫玉龙;陈定家;;超文本与互文性[J];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03期

6 杨汝福;;互文性模式的功能语言学建构[J];外语教学;2008年06期

7 杨忠;;语言相对论与语义研究视角摭议[J];外国问题研究;2010年01期

8 刘承宇;语法隐喻的文体价值[J];现代外语;2003年02期

9 杨忠;林正军;;功能语言学语义研究范式探析[J];中国外语;2011年05期

10 杨汝福;;共构互文性模式的功能语言学研究[J];中国外语;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代吉;;人类学研究方法在艺术研究中的运用——以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加热村觉木龙藏戏调查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2 夏杰平;;“宗教”概念的人类学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3 王泽庆;;全媒体时代的审美理想变迁[J];北方论丛;2011年01期

4 熊晓辉;;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音乐人类学深度意识的消解[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于翠玲;;链接:图书结构的新方式[J];编辑之友;2006年01期

6 高杨;;网络艺术的特点探讨[J];保山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林铁;田茂军;;母体经验的差异表述与身份认同——黄青松《名堂经》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左永平;;论少数民族文化的吸引力——以佤族文化为例[J];沧桑;2008年03期

9 范艳华;;试论佤族原始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J];沧桑;2011年02期

10 熊晓辉;;艺术人类学与人文主义[J];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昀京;;科学在中国普及的历史分期探讨[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吴清芳;;大众传播·社会角色·和谐社会[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左永平;;“魔巴制度”——佤族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支柱[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方媛媛;朱映占;;基诺族的传统服饰与变迁[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5 张岩;;文化的忧郁——以南溪村寨丧葬礼仪的变迁为例[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6 刘雯婷;;傈僳族艺术形态:基督教的渗透与佛教的融入[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1年

7 裴振霞;;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的语法隐喻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许娜;;浅析言语交际[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白红梅;;那达慕文化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阐释[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10 施雨丹;;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世界中的教育回应[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3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4 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年

5 王伟;索伦鄂温克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与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汪鲸;新加坡华人族群的生活世界与认同体系(1819-1912)[D];暨南大学;2011年

8 罗昔明;消费主义视域下经典的生成与延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崔宰溶;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D];北京大学;2011年

10 孙金菊;乡村回族妇女疾病与健康的人类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新生;中学历史教学中世界意识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黎明;中英文经济新闻语篇语法隐喻对比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刘华成;红瑶地区乡镇内教师支教工作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苏地曼.阿宝财;和田玉的商业化[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杨虹;数字媒体艺术的呈现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8 常海;交互设计中的控制感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9 李瑞;屏幕界面产品中的设计误导性探究[D];江南大学;2010年

10 李志军;探析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汝福;;当代西方互文性的读写教学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年01期

2 杨汝福;;新加坡小说语篇中的语码转换[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余日昌;;西欧国家的创新个性[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06期

4 杨汝福;;互文性模式的功能语言学建构[J];外语教学;2008年06期

5 杨忠;;语言相对论与语义研究视角摭议[J];外国问题研究;2010年01期

6 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03期

7 胡壮麟;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04期

8 黄国文;;电子语篇的特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12期

9 杨忠;;英汉语义认知基础对比研究的框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11期

10 张美芳;意图与语篇制作策略[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卫华;刘胜湘;;空间维度: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J];理论月刊;2014年04期

2 王红娟;;空间维度词“深、浅”的认知诠释[J];科技信息;2006年S4期

3 孙敏庆;;俄汉语空间维度词“大/小”隐喻义对比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钟晓雯;王红厂;;空间维度词“высокий”的隐喻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张志军;孙敏庆;;俄汉语空间维度词对构造层面的对称失衡对比[J];中国俄语教学;2013年02期

6 任永军;空间维度词“高、低(矮)”的认知语义分析[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赵淳;;理论迁移的三个维度:时间·空间·立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胡晓英;杨廷君;;汉英方所的空间维度认知对比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9 金立;;方位词“上”的空间维度感知在翻译中的投射[J];池州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10 任永军;;直线型空间维度词隐喻义认知分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迟毓凯;;角色目标对情境模型空间维度更新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2 杨继芬;吴念阳;;2-5岁儿童空间词“高/低”的语义认知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闵子;韩汉空间维度词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2 迟毓凯;文本阅读中情境模型空间维度的非线索更新[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莉;3-5岁儿童空间维度词“大/小”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2 苏珊珊;俄汉语直线型空间维度词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任永军;现代汉语空间维度词语义分析[D];延边大学;2000年

4 孙敏庆;俄汉语空间维度词对比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小妹;英汉空间维度词隐喻的对比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金海燕;汉韩空间维度词“高/低(矮)”和“(?)”的对比分析[D];延边大学;2011年

7 田美花;汉韩空间维度词“大/小”的语义对比[D];延边大学;2006年

8 杨继芬;2-5岁儿童空间维度形容词“高/低”的语义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9 林炜;织物触感空间维度及评价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9年

10 周静;英语“deep”和汉语“深”表达形式的认知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754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6754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6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