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利用移动学习方式推进公民语言文字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8-05-14 09:29

  本文选题:移动学习 + 语言文字 ; 参考:《语文建设》2016年36期


【摘要】:利用移动学习模式构建我国公民语言文字终身学习体系是一项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提高全社会语文能力与水平的伟大工程。针对目前公民语言文字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移动学习可以有效利用业余时间及碎片化时间,系统和连贯地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与培训,使人手一机的手机成为学习者与名师交流的平台,成为与辞典、名著和同行对话的课堂。本文提出的公民语言文字移动教学平台,包括三大功能区:语言文字资源功能区、语言文字教学功能区和语言文字运用功能区,它们由信息查询、移动课堂、我的库、学习讨论和随堂测验等五个模块组成。移动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完善是一项动态而长期的工作,以下三点至关重要:1.广泛调研用户需求,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2.重视语言知识的系统性,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3.对移动学习进行有效监督,不断完善更新平台的功能,保障语言文字学习的有效性。
[Abstract]:It is a great project to build a learning society and to improve the language ability and level of the whole society by using the mobile learning mode to construct the lifelong learning system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of Chinese citizens in our country.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use of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of citizens at present, mobile learning can effectively use spare time and fragmented time to systematically and coherently carry out language learning and training. Make hand-to-machine mobile phone a platform for learners to communicate with famous teachers, a classroom for dialogue with dictionaries, masterpieces and peers. The mobile teaching platform for citizens'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functional areas: the language and character resource function, the language and character teaching function and the language and character application. They are queried by information, mobile classroom, and my library. Five modules are composed of study discussion and in-class test. The construction and perfection of mobile teaching platform is a dynamic and long-term work. The extensive investigation user needs, carries on the reasonable teaching design. Pay attention to the systematization of language knowledge, strengthen the teacher's leading role. Effectively supervise mobile learning, constantly improve the function of updating platform, and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language learning.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
【分类号】:G434;H10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项目组;郭龙生;李卫红;姚喜双;魏晖;;教育领域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12年03期

2 谢俊英;李卫红;姚喜双;魏晖;;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富丽;陈菲;张一清;魏晖;;国民语言教育有关问题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2016年04期

2 游千金;;新疆两年预科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专项调查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11期

3 张斌华;;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语言使用、态度及认同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6年03期

4 马宇;谭吉勇;;重庆市民语言生活现状研究[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年04期

5 王志成;范银珍;徐露;周栌;叶雁秋;孙艺耘;;大学生普通话普及的基本障碍与方言的关系——以川北医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6年20期

6 王晖;;论国家通用语言及其推广的“时度效”[J];语言战略研究;2016年04期

7 韩玉华;;普通话语音研究百年[J];语言战略研究;2016年04期

8 朱丽红;;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年03期

9 陆俭明;;对汉语教学要有这样的认识[J];语言战略研究;2016年02期

10 段宁芬;李志忠;;南疆维吾尔族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抽样调查研究——以参加新疆师范大学继续教育的南疆教师为例[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卫红;;加快推进普通话培训测试的信息化建设和资源建设,努力开创新时期新阶段普通话推广工作新局面——在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语言文字应用;2011年02期

2 陈章太;;语言国情调查研究的重大成果[J];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仕达;语言文字非小事 加强管理莫等闲[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年01期

2 徐慧萍;;规范文字表达 纯洁语言文字[J];成才;2001年11期

3 王丕芳;美哉,祖国的语言文字[J];山东教育科研;2002年03期

4 ;温故知新[J];语文建设;2002年05期

5 ;全国地方语言文字立法工作座谈会在郑州召开[J];语言与翻译;2002年02期

6 杜纯梓;语言文字使用混乱问题探析[J];求索;2003年06期

7 朱君安;城市语言文字评估操作程序浅谈[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严玺;浅谈规范语言文字[J];科技资讯;2005年26期

9 赵林茂;;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辛勤耕耘——《咬文嚼字谈规范》序一[J];秘书;2005年12期

10 杨大方;论语言污染及其治理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桂英;;中国语言文字网的建设与展望[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杨江;侯敏;;语言文字舆情论略[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安春杰;;浅论编辑的语言文字功力问题[A];新时期编辑活动特点探讨——中国编辑学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选[C];2001年

4 李娜;;从语言发展的观点看逻辑学[A];第三次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钺;杨建政;;全方位入手,提高学校语言文字品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北卷)[C];2012年

6 李宇明;;把握信息时代脉搏,全力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代序)[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刘晓红;;语言法规和语言道德[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苏刚;;语言文字:不可或缺的文化软实力——都市软实力博弈之一[A];都市文化研究(第1辑)——都市文化史:回顾与展望[C];2005年

9 魏丹;;关于地方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办法》的有关问题[A];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与法律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杜瑞琴;;品读——让语文课散发语言魅力[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 李宇明;规范语言文字 推进信息化进程[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本报评论员郭振纲;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也是一件大事[N];工人日报;2003年

3 王知一 记者 张应昂;规范使用语言文字[N];南昌日报;2005年

4 记者  晓亮;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启动[N];苏州日报;2005年

5 记者 赵s,

本文编号:18873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8873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e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