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变价的角度看古汉语动词自动词化的趋势
本文选题:变价 + 自动词化 ; 参考:《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摘要】:在语法研究尤其是动词配价研究中,区分语义价和句法价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古汉语常见的减价结构有被动式、反宾为主句、动词和宾语之间插入介词"于/於"、"主语+可/足+动词"、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交互结构等七种;古汉语常见的增价结构则有使役式、施用式、与格转换、领有者提升等四种。就一般情况而言,无论是增价还是减价,改变的都是句法价,而不是语义价。但是,有两种特殊情况会使动词的语义价和句法价都发生改变:自动词化和他动词化。"破"、"裂"、"灭"、"绝"、"断"、"残"、"折"、"败"等动词发生自动词化的演变过程表明:(1)部分他动词虽然自动词化了,但他动用法仍然存在,准确地说,是一分为二。(2)不同的他动词,其自动词化的步伐并不一致,有的早,有的晚,变为自动词的时代也不完全相同;换言之,自动词化不同步。
[Abstract]: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istinguish semantic valence from syntactic valence in grammatical studies, especially in verb valence studies. In ancient Chinese, there are seven kinds of discount structure: passive type, anti-object main sentence, preposition "Yu / Yu" between verb and object, "subject can / foot verb", subject ellipsis, object ellipsis, interaction structure, etc. The common price-increasing structures in ancient Chinese are causative, applicative, and case conversion. Generally speaking, the syntactic price, not the semantic price, is changed by increasing or reducing price. However, there are two special cases in which the semantic and syntactic valence of the verb changes: automatic lexicalization and other verbalization. " The evolution of the verbs such as "break", "crack", "extinguish", "absolutely", "break", "cripple", "fold" and "defeat" shows that some of his verbs, although they are automatically worded, still exist. To be exact, they are divided into two different verbs. The pace of automatic lexicalization is not consistent, some are early, some are late, and the times of becoming automatic words are not exactly the same; in other words, automatic lexicalization is out of step.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资助项目:13CYY066
【分类号】:H1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陈祥明;先秦至六朝汉语中“于”的一种用法辨析[J];大理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2 董秀芳;;古汉语中动名之间“于/於”的功能再认识[J];古汉语研究;2006年02期
3 袁明军;;与“V于NP”结构有关的句法语义问题[J];汉语学习;2008年04期
4 蒋绍愚;;词义变化与句法变化[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5 杜纯梓;对动补结构产生于六朝说之献疑[J];语文研究;2003年04期
6 徐丹;;谈“破”——汉语某些动词的类型转变[J];中国语文;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劲秋;;《春秋经传集解》总括范围副词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2 李先华;;唐诗词语隐含义个案考察及相关问题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陈全静;;数词的紧邻连用与“一再”、“再三”的副词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魏艳伶;;“头”缀的产生时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5 王大丽;;《敦煌变文集》中的处所介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6 李娜;;《左传·隐公》助词略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7 叶建军;《醒世姻缘传》中的比拟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时昌桂;;介词“替”的用法及虚化历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李素英;;也谈表顺承关联的时间副词“却”的形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10 王轩;;“欲”的虚化历程及其功能用法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吴万和;;从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现象看《列子》是托古伪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梁银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语法问题札记[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彭吉军;《论语》话题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徐曼曼;何休《春秋公羊傅解诂》词_Y训诂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荆亚玲;中古汉译佛典文体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宋桔;《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权娥麟;汉魏晋南北朝寓言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晶晶;《孟子》的介词“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显丽;《清平山堂话本》连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丽艳;《左传》与《世说新语》位移动词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曹思海;《醒世姻缘传》“被”字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王玉红;《世说新语》被动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欢;现代汉语名词的复数表达形式及其标记问题[D];南昌大学;2010年
7 陈丹丹;《朱子语类辑略》中“来”的用法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孔燕;《封神演义》处所介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国津;试论先秦时期否定副词“勿”与“毋”[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秋玲;《元刊杂剧三十种》被动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方平权;关于介词“于”由先秦到汉发展变化的两种结论[J];古汉语研究;2000年02期
2 孙良明;关于取消“介词省略”说以及“于”字的用法问题——答谢方平权先生[J];古汉语研究;2002年03期
3 梁晓虹;佛经中“於”的一种特殊用法[J];九江师专学报;1985年Z1期
4 刘瑞明;“于”的一种助词用法——《佛经中“于”的一种特殊用法》辨误[J];九江师专学报;1988年03期
5 徐丹;从动补结构的形成看语义对句法结构的影响──兼谈汉语动词语义及功能的分化[J];语文研究;2001年02期
6 徐丹;;关于汉语里“动词+X+地点词”的句型[J];中国语文;1994年03期
7 李佐丰;;先秦的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J];中国语文;1994年04期
8 郭锡良;;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J];中国语文;1997年02期
9 姚振武;;先秦汉语受事主语句系统[J];中国语文;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光林;;可带“を”的自动词[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9年02期
2 日本神户 ,张济卿;“缩む”和“缩まる”[J];日语知识;1994年06期
3 石工;自动词的总代表──ナル[J];日语知识;1999年11期
4 牛德平;谈英语中含被动意义的自动词的用法[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5 蒋国英;结果态“~てぃる”与“~てぁる”的区别[J];日语知识;2003年11期
6 杭正芳;周蓉;;试论带ヲ格名词自动词的及物性[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7 杨睿智;;「地下扗を降りる」和「地下扗から降りる」[J];科技信息;2010年18期
8 苏佳;;自动词的可能表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36期
9 张济卿;;关于退く、下がる、のく、どく、しさる、后じさりする、后退する、バックする[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5年06期
10 李东哲;;“名词に+自动词”句式的语法特征和意义[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百海;;论日语的て形补助动词[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黎黎;自动词的诸方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吕沛沛;“自动词+「テアル」”使用倾向的变迁[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3 姜亚琼;自动词使役态的间接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4 刘金凤;日语自动词的意义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8年
5 黄欣;现代日语自动词的无标识可能表现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3年
6 李丽;日语自动词无标识可能表达所表达的“属性可能”[D];同济大学;2008年
7 裴英玉;日本语と中国语にぉける可能表现の对照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8 孙颖;日语无标识可能表达[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张东亚;“见つかる”的被动及自他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10 张百花;汉语依据介词的语义来源探析[D];温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017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901710.html